共好生活 為孩子及故鄉,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龜山島船長黃士洋的海洋永續冒險

by  楊德涵

 

龜山島民自1977年被政府強制遷村,移往宜蘭頭城、大溪漁港一帶生活。這裡的男性多半靠著捕魚為生,在一次次的討海經驗中,奠基成為船長的能力。但身為龜山島後裔的士洋,卻有著與故鄉同儕不大相同的經歷——大學起便離家在外求學,輾轉工作於台南、台中、台北,從補教業到銷售業都有經驗,最後因為擔心家人身體狀況,才決定返鄉。

 

回到故鄉,進度落後的士洋努力跟上同輩腳步,身為最菜漁夫得跟隨前輩學習、從基層做起。而在捕魚之外,士洋也有更關心的事情,包括產業生態是否友善海洋,捕撈作業是否能做到永續,甚至因為看見家園海廢問題嚴重,他投遞計畫、結交人脈,串連其他漁民,設計和推廣海廢回收制度,期待為家鄉做點改變。

 

起初朋友常調侃他是「吃飽太閒」、「沒事找事做」,他沒有放棄,只想著為自己、為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如今士洋受宜蘭縣海洋發展所推薦、榮獲環保艦隊優等獎,並在宜蘭為民眾進行漁港導覽,也持續到台灣各地分享自己的海洋故事。

漁船剛進港,士洋正忙著帶領其他漁民整理漁獲。

二十年後,不想成為在孩子面前語塞的爸爸

 

是什麼讓他願意這樣做?在士洋的印象裡,故鄉龜山島的環境、人文與漁產都相當豐富,龜山島作為火山島地形,冬、夏時節迎接不同的季風與洋流,產生了「龜島磺煙」、「靈龜擺尾」等特殊景觀;此外,龜山島還是國際海域中除日本外,少數有產櫻花蝦的重要海場,也經常有鯨豚、海龜、海鳥等生物現身。

 

這些天賜的豐沛資源和壯麗景觀,在當地人眼中是日常般平凡,可士洋作為自外地重新返鄉的青年,反而看出這正是家鄉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特色,更珍惜這些美好的生態,因為多年來難以解決的海洋污染問題,正逐漸流失。

 

海洋污染是不分國界的議題,來自陸地的人造垃圾和廢棄物被不當棄置於海洋,隨洋流飄散。因此,對大溪漁港一帶的漁民而言,就算努力將自家海廢清除,明天垃圾還是會再從其他地方飄過來,清理海廢的工作顯然吃力不討好,人們甚少萌生改變的意志。

 

面對如此情況,士洋腦中不禁浮現一個想像——二十年之後,漁業因海洋污染而近乎消失,世上再也沒有漁夫這個職業;這時,若孩子問他:「爸爸以前做什麼工作」或是「為什麼海裡都沒有魚了」,那他該如何回答?

早在10多年前,就有專家學者提出「魚線的盡頭(The End of the Line)」一詞,預示人類的過度捕撈終將在 2048 造成漁獲浩劫。屆時「漁夫」這個職業自然將消失。

於此,士洋決定做點什麼,來挽回龜山島、大溪漁港和宜蘭一帶的豐富歷史和物產特色。他首先從處理海廢、減少海洋污染開始,他觀察當時人們尚未對「撿垃圾」建立起良好觀念,撿垃圾的行為會被視為不潔,而非友善環境;另外,漁港也還未有妥善的回收場地,就算漁民有意將垃圾帶回,也難有效將資源回收。最後,沒有觸發大家持續行動的正向循環制度,使得清理海廢的運動難以被推動。

熙來攘往的漁市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大家喚醒意識、共同守護的光景。

不是有魚就要一直抓,環保艦隊持續擴大

 

釐清了問題,士洋架構出「海廢合作社」的概念,並和海洋大學的學生一起參與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鼓勵漁民將海廢帶回、秤重,並換取洗碗精或洗衣粉等在海上所需的民生用品。起初當然遇到挫折:「前面一兩年,我把垃圾帶回漁港,被人家趕。我帶回來的海廢也不能放在垃圾場,因為有時候海廢中有漁網,漁網勾到垃圾車,車子就會壞掉。」就算後續有了專屬空間,實際上的動線也需要不斷優化。

 

從海廢合作社開始,士洋持續從政府、大專院校等單位找尋資源,而在加入海保署推動的「環保艦隊計畫」後,士洋的船成了漁港第一艘環保漁船,並不斷招募年輕船長試圖落實大溪漁港一帶的海廢回收制度。

 
計畫所牽涉的協作單位很多,幸好隨著時間,各單位一一對接,有了默契,溝通起來順暢許多。而最重要的還是有了政府提供的預算,支援計畫穩定執行,士洋越做越好,一開始僅 7 人的環保艦隊,至今已有近 30 人,這在大溪漁港 80-100 艘船隻中,佔了約三分之一的比例。

 
被動處理海廢問題外,從櫻花蝦產銷班裡的規定,能明顯看到漁民為了保育主動執行符合生態變遷、永續海洋的捕撈方法。例如從捕撈的時間、數量去做控制:「永續海洋就是不能像以前那樣,有魚的時候就一直抓。現在我們可能花半年捕撈櫻花蝦,因為櫻花蝦季是每年2月到9月,之後就休息,去抓一般的魚蝦,如小蝦、甜蝦、牡丹蝦這些,到了秋冬改釣白帶魚,就是順應魚的時節與生息,才能生生不息。」


時間的掌控不只在季節,還有捕撈日當天出海與進港的明確時段,為了櫻花蝦的品質與數量,甚至曾經管控船隻中午 11 點前必須進港,也就是說下網到起網的時間只能抓 3-4 個小時;另外,數量的限制也不僅在漁獲量,還有出海的船隻,大約是 80 艘船、每船只能用一個漁網捕撈等等。以士洋擔任產銷班小班長的經驗來說,捕撈作業都有漁民相互規範。

環保艦隊成員可登記領取網袋,將海廢集中起來。並依照袋數、重量換取獎勵。

展現當代漁夫的生活態度

 

士洋笑起來時,有雙親切而憨實的瞇瞇眼。他多年來堅持的行動,是為了保存家鄉長久以來的美好風貌,也是在向大眾展示一名漁夫除了經濟和獲益的考量之外,還可以有怎樣的創意和生活態度。

士洋拖曳著海廢的背影。他親身推廣「撿垃圾」不是一件很髒的事情,反而是對環境敬重的展現。/士洋不管到哪演講,都常穿著青蛙裝,讓大家更加認識漁夫的工作。

每次導覽和演講中,他總會身著漁夫工作時必備的青蛙裝,讓民眾更像是親臨現場、感受到漁民們活生生的工作處境;近幾年士洋不斷做出成績,大溪漁港的改變有目共睹,而他也樂意持續透過導覽、演講、訪談和教學,訴說自己和家鄉的故事。

 

他深切地盼望一切還來得及、未來「漁夫」這個職業不會消失,而能與環境共存共榮。

 

旅行,是與土地活在一起——
▸ 頭城五漁鐵 slow coast Facebook
▸ 頭城五漁鐵 slow coast Instagram

圖片提供:
碼秋映像

楊德涵

楊德涵

文章 3

台大新聞所賴皮中。素日說謊成性佯裝正常,只在文字前挾斯。是個沒有受訪者就一事無成的爛草莓,於是無法從筆中遁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