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店的大事 逃逸線書室主理人王茜茜:開書店是我想對三重做的事

by  蘇曉凡 | 田育志
我或許再逃逸,但是在逃逸時我尋找武器 -喬治·喬克森 《字母會L》

一手比劃著「逃逸線書室」的Logo設計,主理人王茜茜一邊說道,如果把Logo所描繪的線條擺放到地圖上,便是從「常日書房」到「逃逸線書室」的路線。2017年,三重最後一間連鎖書店何嘉仁撤離,熱愛閱讀的王茜茜,不想見到家鄉再也沒有書店,因此果斷下定決心,要在5年內開設兩家書店──於是有了「常日書房」與「逃逸線書室」相繼開業。雖然過程中遇上不可抗因素,導致常日書房停止營業,但王茜茜沒半點苦惱神情,反而笑道,給自己設下的時間表還未走完,另一間書店終究會到來。

 

 

王茜茜從小在三重生活,在她的記憶裡,這裡一直存在著連鎖書店,父親經常帶著她逛書店。無奈不敵書市萎靡,三重連鎖書店一間間撤離,「很多人不知道,三重曾經有過誠品書店。」而陪伴在地人最久的,是何嘉仁書店。

 

當年,得知何嘉仁書店將要撤離的消息,王茜茜真正意識到:「原來我長大的地方要沒有書店了。」她知道,連鎖書店一旦離開,短期之內要再回頭落腳三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沒猶豫太久,便決定回到家鄉開設獨立書店。

 

為讀者帶來生活感與安全感

 

出身商管專業的王茜茜,自認是計劃控,在前期調查規劃的階段,她掌握到三重、蘆洲、新莊的人口約有一百萬,因此,設定短期的五年目標,成立兩間書店來服務整個區域。不僅如此,她對於兩家書店的屬性與目的,也都早早就有明確想法。

 

2018年開設的「常日書房」是王茜茜三重書店計畫的第一步,常日書房以「邀請大家留下來生活」為主軸,店內牆上以鑄鐵字寫著「生活不在他方」,強調的是書店所帶來的「生活感」。不僅是希望替家鄉延續閱讀空間,也期待此書室是讓外地人認識並了解三重的起點。

 

在常日書房的經營漸趨穩定後,王茜茜於2021年開設第二家書店「逃逸線書室」,若說「常日書房」是為三重人而建,「逃逸線書室」便是為了實現王茜茜腦中理想書店的模樣而打造。

 

 

「字母會系列的策劃者楊凱麟在《字母會L:逃逸線》寫道:『逃逸絲毫不是避世,而是為了尋獲嶄新的武器。』我認為書本就是知識的武器,同時也希望能夠提供大家一個逃逸喘息的空間,『逃逸線』的名字跟涵意與我對書店的期許不謀而合。」王茜茜仔細說明命名緣由,她想送給愛書同好一個充滿「安全感」的閱讀空間。

 

經營理念呼應在地與社會脈動

 

雖然兩間書店在氛圍、空間的營造上各有差異,但王茜茜明白且堅持,書店經營的核心價值並不會變,既是在三重的獨立書店,自然要與三重地方相互呼應,所以在選書上,社會學和人類學主題書籍是一大重點。

 

王茜茜不否認三重在外人眼中的刻板印象,「三重有九座橋能對外聯繫,許多中南部人到台北工作,會選擇住在這裡,它一直是座遷徙的城市,人口結構複雜,也因此容易產生紛爭。」但她也強調,這並非這一地方的全貌。

 

透過選書,使得讀者認識到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其實我的想法很單純,如果大家能多了解彼此,或許就不會那麼容易造成衝突,會有這樣的選書策略,是基於三重的人口結構。」王茜茜期待打開讀者視野與彼此間連結。

 

逃逸線書室的選書上則多了哲學類別,「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告訴讀者或是年輕朋友,什麼事情在未來是正確的,所以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家獨立思考跟辨別資訊的能力。」對於資訊氾濫時代的焦慮與對策,王茜茜同樣透過選書,與讀者溝通。

 

除此之外,逃逸線書室也會固定展示小型書展,跟著社會脈動來做規劃,先前便曾搭配詩人吳晟的紀錄片《我還年輕》進行主題選書,也會依照當期出版趨勢來調整策展方向。王茜茜直言,作為獨立書店,她當然有想要傳遞給讀者的主題或事件,但並不能一味選入艱澀生硬的書籍,「書店還是一個自由經濟市場的載體,就選書來說,一方面要符合讀者需求,一方面我也可以創造需求,但這是需要互相平衡的,是書店跟讀者溝通之後產生的結果。」

《逃逸線書室》會固定展示小型書展,跟著社會脈動來做規劃,先前便曾搭配詩人吳晟的紀錄片《我還年輕》進行主題選書。

與在地夥伴合作,發想創意

 

王茜茜也清楚,獨立書店的運營,不可能靠著賣書收撐下去,特別是逃逸線書室開幕不久,就碰到疫情升上三級警戒。書室能穩定維持至今,她表示,是來自每一次的小小獲利,由書籍、餐飲、活動到場地租借等收入累積而成。

 

而其他面向的經營,王茜茜依舊抓緊讓顧客認識三重為主要價值,「像店裡的Menu就是三重的插畫家畫的,咖啡豆則是請三重烘豆師搭配的專屬配方豆,另外還有甜點、水餃、醬料、精釀啤酒等,都是來自三重的師傅或店家。」她一一細數著,也補充說道,只要可以的話,餐點食材都會選擇在地。

 

書店人力就她一人,書店與其他在地單位或職人的各種合作,她稱他們為夥伴。不僅僅採用夥伴們的食材、商品,王茜茜也會結合夥伴專長一同推出有趣企劃,像是這次推出的中秋節禮盒,以英國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為主題,甜點師傅在閱讀完書籍後,製作出兩種口味的月亮型瑪德蓮,使用的就是書中主要場景之一的大溪地物產:「香草」與「海鹽」。

 

 

禮盒裡也有王茜茜自書中挑選文句印在外包裝的文學濾掛咖啡,「我們還是盡量跟文學做結合,希望大家在生活裡接觸文字,在等待水滾泡咖啡的時間,就能閱讀包裝上的文字,閱讀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壓力。」而搭配中秋禮盒主題,書店裡進的12本《月亮與六便士》也已銷售一空。王茜茜說,雖然不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她知道,如果什麼都不去試試看,就不會有任何結果。

 

書店的未來屬於讀者

 

「我其實沒有覺得三重因為我開了獨立書店而改變了什麼,我只是努力去尋找三重既有的好的東西,放到書店裡面,讓更多人能看見,」對王茜茜來說,書店像是個平台,聚集了與三重有關的書籍、物產,以及在地與外來的人們。

 

經常在採訪中被問到「期許未來書店能成什麼樣子」,王茜茜說這沒有答案,因為每個走進店裡的客人,都是構成書店樣貌的一份子,書店的未來是由所有人共同營造。

 

而她能做的,就是秉持著自己的核心價值——讓更多人看見三重的不同面向,努力不斷地調整經營策略,當然辛苦,但哪間獨立書店不辛苦,「頂多是一樣難,(遇到困難)一定有辦法可以修正。」所以她總說,開書店並不是夢想,而是想替家鄉所做的重要的事,為閱讀撐出一個空間。

 

「我們不希望有一天書店不再被社會需要,所以一直都很努力透過各種方式創造它的存在價值與需求,不只透過書本,也透過跟地方的連結,這是我們想做也必須要做的。」在王茜茜眼中,書店其實就跟三重這個地區一樣,一直在變動中,但只要書店還在,「看見三重」就能持續發生。

圖片提供:
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逃逸線書室

蘇曉凡

蘇曉凡

文章 2

文字工作者。畢業於政大新聞所,喜歡故事、認識人和社會,曾任職藝文雜誌、新聞媒體。

田育志

田育志

文章 1

自由接案的文字工作者,喜歡聽人說故事。北漂的臺南人,喜歡在有陽光照進來的窗邊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