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這堂課|學生視野 關於環保和生活,我們都可以有多一點想像力──永續生活家x成大環工系林心恬教授專訪

by  張貽晴
林心恬:我認為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就是環境,關心環境就是不只在意自己,而是也關心周遭的人和事。

受訪時林心恬教授正好在家帶小孩,一邊跟我解釋研究團隊的工作,不時哄哄小孩睡覺。訪談中,可以想像她在育兒和工作之間雖忙,卻忙得如魚得水,被問到秘訣時,她自信地笑說:「我還蠻會排優先順序的。」

 

身為成大環工系教授又積極推廣循環經濟的她,平時應該很熱愛大自然吧?但她對環境的定義更廣泛:「其實我認為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就是環境,關心環境就是不只在意自己,而是也關心周遭的人和事。」

 

當初拿到機械碩士學歷的她按照對工程師生涯的一般想像,進入了一家科技公司負責電腦零件的測試組裝。那一天在辦公室,她第一次完成自己親手設計的產品,見證一臺新電腦就此誕生,卻無法忽視電腦後方那三大袋即將被丟棄掩埋的塑料包材,本來高興的心情忽然變得有點複雜。原來產品還沒到消費者手中,就已經產生了這麼多污染和浪費。

 

她開始反思,除了每天自備環保杯的個人行爲,自己是否還可以做更多努力? 「我發現關鍵問題在於我們製造和消費東西的模式,已經是一個任價值不斷流失的過程。」後來遠赴京都留學的林心恬,由此開始真正做自己有興趣的永續科學研究,踏入環境工程領域。

 


 

產學合作 連結研究與社會

 

一開始綠色和平(GreenPeace)找上她,後來是foodpanda和RE-THINK協會,接的專案和演講邀約多了,一連串的契機就開始滾動起來。

 

她帶著學生一同討論及設計環境友善店家的審查標準,只要店家努力達成特定環保措施就可以在平台上獲得更多曝光,促成平台、店家、環境三贏局面。在她的引導下,學生事先調查瞭解店家目前的表現,再模仿游戲關卡訂定出兼顧難易度和可行性的要求,以提高店家挑戰的信心與意願。

 

更關鍵的是,他們利用精確的科學分析方法,計算這些措施實際能帶來的減廢減碳成效,確保各方所投入的努力得以真正促進環境福祉。最後這項 「環境友善店家」計劃經由foodpanda平台順利推動,集結超過300間達標店家,如今仍在進行中,環保效益亦持續在發酵。

 

雖然工程本來就是應用性質頗強的學科,但帶著學生跟企業合作進行專案的過程還是讓林心恬感到神奇:原來一旦善用研究團隊的科學計算工具和結果,搭配企業和組織的資源與舞台,在眾人眼中與世隔絕的象牙塔還是可以和社會有所連結。

 

和RE-THINK的後續合作則讓她有機會帶著學生分析一次性與循環餐具的環境影響,力求把正確資訊轉譯給大眾;過程中意外得出輕量化紙餐具碳排量少於循環餐具的結果,顛覆了原有的設想,卻讓她得以發現新的角度思考環境影響的評估面向,像是結合台灣人以湯水為主的飲食文化來探討循環餐具的優勢;在熱愛接受挑戰的她眼裡,這些都是一次次獲取新知的成長契機。

 


打造多重身分 影響力加倍

 

除了當教授和媽媽,她還樂於擁有第三身份:當網紅。

 

透過自媒體分享生活趣事的同時又能發揮教授的公信力推動環境教育,畢竟對她而言,所謂的循環、永續概念本來就是「很生活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能與日常中發生的小事結合;像是她在IG上分享如何用家裡現成的物件給小孩抓周的經驗,就能讓大家看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揮創意,其實可以是一件很好玩也很容易在生活中落實的事。

 

 

對於大眾普遍對育兒環保難兩全的第一印象,她覺得不然,「華人家庭其實本來就很習慣節儉惜物的文化,只是現在大家好像有個迷思,好像給小孩子新的才是最好的。」 她打趣說,從科學角度來看,其實新衣服上的化學藥劑殘留含量才是最高的,給小孩穿恩典牌反而更安心。

 

社群平台 讓人看見更多可能

 

除了分享環境議題和日常環保行動,其實林心恬更希望的是透過社群平台,拓展大家對生活面貌的多元想像。

 

在社群公眾帳號上分享家庭出遊到訪無包裝裸賣商店的歡樂時光,是她給同在育兒路上披荊斬棘的媽媽們打氣——記得享受與自家寶貝的幸福時刻;記錄與學生完成期末成果發表的心得收穫,是她想對擔心教職生涯艱難的親朋好友說,其實這份工作沒你們想的那麼糟糕可怕。

 

自媒體的崛起顛覆了成功人生的標準形象,而她想藉助這股力量,把這樣的訊息傳達得更遠。

 

從接下教職到決定生小孩,生性不服輸的她用行動擊倒那些勸退和否定的話語,堅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因此在社群平台上分享生活點滴,是她給自己心之所向的快樂人生下定義的方式,也是她對世界的回應和呼喊——那些說我不可能做到的人,你們其實也可以對幸福、對未來有更多不一樣的想像。

 

 

同場加映

搬開那顆石頭,成為foodpanda、7-ELEVEN減少紙杯的第一步:好盒器

選擇更好的自己——自備客創辦人林詩懷:你以為環保是利他,其實是利己

圖片提供:
林心恬教授

張貽晴

張貽晴

文章 3

成大中文系在學中,目前熱衷關注循環經濟、社區健康及性別暴力議題。渴望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研究生活的本質。來自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