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悲憫的濾鏡:看見世界,而非想像的角落 貧窮或可憐雖然有快速的募款效益,但也為受助者貼上標籤。透過攝影展,我們希望相機成為麥克風,讓他們自己發聲,而不是站在弱勢或被詮釋的位置,在過程中,發現彼此都是有力量的。 READ>
從台北走進藏區,北方牧人的氂牛絨圍巾 April看到時間流逝中藏區的改變:自然環境被破壞,水草逐漸乾涸,生活與人心俱趨複雜。她希望可以做一些事,讓她的藏族朋友擺脫依賴,改善家庭經濟,同時生存得有尊嚴和意義。 READ>
張維:給柬埔寨孩子一台舊相機,翻轉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今年初,張維辭了工作將前往柬埔寨駐點一年,找尋深化孩童攝影教育計畫切入點。「孩子眼裡的世界是仰角的。」外人眼中柬埔寨或許是悲情,但孩子鏡頭下的家鄉很日常卻充滿生命力。 READ>
遠山呼喚:台灣小朋友哭著不願上學,廓爾喀孩子卻是哭著被迫離開學校 「台灣的小朋友是哭著不願上學,廓爾喀的孩子卻是哭著被迫離開學校。」為尼泊爾學童募集上學經費的蔡宛庭說。「但是,省下每天的飲料錢,每月新台幣600元,就能支持一名尼泊爾學童的每月學費及生活費支出。」 READ>
兔兔衣:來自柬埔寨孤兒院的創作T-shirt 人生第一次創業,Natasha想的不是賺大錢,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夠透過自己的創作,換取到足以支撐他們生活與就學所需要的費用,能有足夠的米、有鞋子可以穿、有肥皂可以用,形成正向的循環之外,有機會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READ>
從樂生療養院看見中國麻風村,張平宜為麻風病人後代爭取受教權 曾經是衝鋒陷陣的報社記者,也可以當個「醫生娘」在家相夫教子,張平宜卻為中年的人生選了一條不好走的路--深入四川偏鄉 從事麻風村扶貧希望工程。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