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女力織布機咚咚聲 太魯閣族這樣說愛

看見女力 織布機咚咚聲 太魯閣族這樣說愛

踏進太魯閣織娘宋美枝家中,印入眼簾的是傳統織布機(ubon)上,一匹還沒織完的布料。她溫柔撥弄著作品使用的線材,有的拆自女兒強褓時期的毛線帽、有的拆自先生穿不下的毛線衣,經緯線交織出的細緻圖案,就像一家人的情感般,濃密而不可分離。READ>

看見女力家在哪?  風災後的返鄉路

看見女力 家在哪? 風災後的返鄉路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多個原住民部落,族人被緊急安置到教會、軍營等處,林倩如在旗美社大擔任文書志工,協助處理災民安置訪調,三周時間,她看到撤離政策的粗暴,讓原住民處在「部落切割」的危機中。READ>

看見女力潛入太平洋創作音樂,Cicada願島嶼勿忘海洋

看見女力 潛入太平洋創作音樂,Cicada願島嶼勿忘海洋

蟬潛入了太平洋,從阿朗壹古道、綠島、蘭嶼,到花蓮的石梯坪,東海岸的輪廓藉由Cicada的音符一一描繪出來。海洋,平時似乎有些遙遠,但其實我們都是太平洋上,一個叫做臺灣的小島的島民。READ>

看見女力拒絕海景民宿 舒米如妮復育海稻米

看見女力 拒絕海景民宿 舒米如妮復育海稻米

「不去試試,你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改編自真人實事的電影《太陽的孩子》,9月底登上大螢幕,導演之一勒嘎ž舒米(Lekal Sumi)透過鏡頭刻劃他眼中的母親舒米ž如妮(Sumi Dongi),推動水梯田溼地復育的經歷。READ>

看見女力張平宜 為麻風村孩子開展希望之翼

看見女力 張平宜 為麻風村孩子開展希望之翼

曾經是衝鋒陷陣的報社記者,也可以當個「醫生娘」在家相夫教子,張平宜卻為中年的人生選了一條不好走的路--深入四川偏鄉 從事麻風村扶貧希望工程。READ>

看見女力心跟著光走 徐芳筠回到家的原點

看見女力 心跟著光走 徐芳筠回到家的原點

「光只是媒介,以廟宇為基地,找回世代認同、凝聚社區向心力,才是真正任務。重現古老生活韻致,文化自然生生不息。」徐芳筠點出光環境運動的深意,也映照自己從紐約回到台灣的尋根之旅,找到實踐的著力點。「原來從事藝術職業並非追求藝術,而應回歸生活。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