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社企流 為社會企業聚力

by  李玉玲
這是一個橋樑,想串連有熱誠、有想法的人,投注社會創新的工作。

創辦人、執行長、總編輯、遠見雜誌2013年「100位平民英雄榜」……

 

看著這些洋洋灑灑的頭銜,訪談林以涵前,開始在心中描繪起刻板的人像素描,待會兒見到的,應該是一位精明幹練的女強人吧!

 

出來迎接我們的是:穿著牛仔褲,一頭飄逸長髮,學生模樣的年輕女孩,滿臉笑意打招呼:「我是林以涵。」

啟動了,時間永遠不夠用

做為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的創立者,林以涵給人的第一印象:「好年輕!」她馬上說:「我在團隊裡算是『老』的!」


27歲創立「社企流」網路平台,一年半後,2013年秋天註冊為公司,林以涵的青春歲月沒時間讓她夢幻,而是被滿腦子的計畫追著跑。她形容自己像是被啟動的卡車,輪子滾動後就停不下來,連說話的速度都很快,因為,有好多事情要做, 時間永遠不夠用。

 

「以前的我,是個趨避風險的人,如果不是社企流,應該不會創業吧。」政大公行系畢業後,林以涵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公共事務研究所深造,選修一門「社會創業」的課程,讓她對社會企業有了初步的認識。


研究所的訓練,雖然為林以涵打開一扇通往社企的窗,但她原先的規畫是回台後進入非營利組織工作。碩二時,林以涵在一家提供社企、非營利組織服務的美國獨立顧問公司實習,回台前,老闆希望林以涵可以遠距工作形式成為正職人員。


因為這份遠距的工作,林以涵和社企有了更緊密的接觸,她發現社會企業在台灣還是很新的概念,能夠搜尋到中文資訊並不多,沒有平台相互分享整合,相關社群只能各自奮戰。


「網路科技的進步,可以很低的成本降低資訊不對稱的差異性。」成長於網路世代的林以涵,想到自己對翻譯、架設網站有興趣,也有公共事務的專業訓練,為何不從網路切入,搭建起台灣的社會企業資訊交流平台。

走上社會企業之路

經過半年的籌備,2012年2月,以燈泡為識別標幟,象徵啟蒙與交流的「社企流」網站正式上線。「每個人都想改變世界,但很多人都把第一步想得太難、太遠,其實,社企流的第一步一點也不轟轟烈烈。」林以涵說,開站唯一的花費就是10萬元不到的架站費用,而編譯文章、經營FB粉絲團……,全是對社企有想法的夥伴們,在求學或工作之餘無給職的付出。


沒有辦公地點,平時靠網路聯繫,開會就在咖啡廳,「當時,FB沒有自動排程的功能,晚上10點要PO 文章了,負責輪值的夥伴還在路上趕不回家,趕緊打電話求援,那段時間,我經常是一邊等公車,一邊發文。」


「訂好的PO 文時間,就一定要準時,如果想著延遲一下應該沒關係吧,社企流就不會走到這個規模。」林以涵說,自己不是那種百分之百計畫後才行動的人,當初架站時訂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也是被網站公司逼出來的,「但社企流能在開站不到一年時間,就達到原先預估2014年才能達成的績效指標,是因為認真看待,凡事到位,不是抱著有空才玩玩的業餘心態。」

迎接忙碌的每一天

2014年2月,社企流網站成立兩週年,已累積逾70萬名訪客、超過1萬5千名FB粉絲,分享文章超過1000篇、50個社會企業檔案、30位編輯與寫手,以及近50名志工。


林以涵分析,社企流沒錢做廣告,卻能在短時間得到這麼大的關注,是因為台灣有許多對社會企業有熱誠、有想法的人,但沒有豐富的中文資訊可以取得,社企流上線一個星期,就有求知若渴的網友問:除了網路分享資訊,還會辦活動嗎?


當年4月,社企流舉辦了第一次工作坊,很快就有十多人加入志工行列。兩年來,社企流辦的論壇或工作坊,採收費制,原本還有些忐忑,沒想到場場活動反應熱烈,參與者以不到30歲的年輕面孔居多。一週年論壇「From Idea to Action—500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近800個座位座無虛席。


社企流創立時,訂下三個使命:知識中心(網站)、交流中心(舉辦論壇與工作坊)、育成中心,第一年很快達成前兩項目標,林以涵開始思考,以志工組織跨出第一步的社企流,雖然很短時間就跑到60分,但這個平台要永續經營,向80分、90分邁進,是否到了該轉型的時刻?

平台轉型全職投入

2013年夏天,林以涵辭掉美國顧問公司的工作,9月完成社企流的公司註冊登記,和其他兩位創始夥伴陳玟成、金靖恩全職投入,朝企業經營的目標努力。兩年前,坐在路邊PO文的林以涵,如今身上擔負的是責任更重的營運計畫擬訂與推動,除了4月籌辦二週年論壇「夢想自造家」,還積極擬訂第三階段的「育成中心」計畫。

社企流從全志工組織轉型為公司,創始夥伴(右圖左起)金靖恩、林以涵與陳玟成剪綵慶祝。
社企流從全志工組織轉型為公司,創始夥伴(右圖左起)金靖恩、林以涵與陳玟成剪綵慶祝。

以前睡到自然醒,現在每天工作到凌晨二、三點,每天都很累。但她說:「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的。」


「這是老天爺的安排,就欣然接受!」林以涵以愉悅的心情迎接忙碌的每一天,但她走的路並不是老天爺安排的,而是「夢想自造」。「夢,不能只是想,要勇敢跨出。」林以涵感恩,兩年前跨出第一步時,很幸運得到同輩及長輩的支持。她期望,社企流也能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讓更多想要走進社會企業的同伴,不再孤軍奮戰。

編註: 
社會企業,是指以商業模式來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的組織,它不靠補助或捐款做為主要資產來源,而是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但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繼續投入社會,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獲取最大的利益。

 

 

 

 

 

圖片提供:
社企流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