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不小心成為減塑教主,洪平珊:我只是好奇,什麼樣的生活才快樂?

by  游婉琪
無塑生活對她而言,是一種讓自己更快樂的生活實驗。

每天按時吃三餐、至少兩天洗一次頭,對一般人而言看似再規律不過的日常,卻是洪平珊試圖顛覆成規的實驗場域。就像是名行動藝術家,過去幾年來,以記錄減塑、無塑到不製造垃圾過程,屢屢登上媒體版面的洪平珊,去年底移居花蓮後,決定收起網路商店和實體店面,迎接「小事生活」全新的一頁。

在花蓮自家門前舉辦市集的洪平珊(左二)說:「可以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洪平珊,遠比過去遵守著現代社會習慣的洪平珊更快樂。」汪正翔 / 攝影

「如果每天醒來睜開眼,腦中第一個念頭,是有許多想做的事情等著我去完成。」對洪平珊而言,比起衣食無缺、功成名就,這才是再好不過的生活。投入減塑行動前,洪平珊在台北擔任電影公關,和多數城市的上班族一樣,從起床開始,對工作及生活都充滿不想面對的負面情緒。

 

沒有不快樂,而是哪種選擇比較快樂?


創立小事生活後,洪平珊開始練習減少生活中所製造的塑膠垃圾,透過每天紀錄,展開「不逞強減塑運動」。去年開始,她將目標設定為「沒有垃圾的一年」,不僅避免製造塑膠,更避免製造各種一次性使用後便得拋棄且不可回收的垃圾。

 

為了達到垃圾減量目的,洪平珊四處鑽研替代方案,例如買麵包不想仰賴一次性包裝,她引進由有機棉與蜂蠟製成的蜂蠟保鮮膜,體積與重量比起保鮮盒更方便隨身攜帶,還可重複使用;用來包裹食物,對人體健康也安全無虞。(你也會想看|自帶容器隨興買 裸市集高貴不貴)

 

 

 


洪平珊在部落格裡寫道:「垃圾越少,快樂越多」、「做好小事,過好生活」。走上減塑之路的初衷,並非要成為上街抗議的環保人士,更不願因此對身邊人使用塑膠製品感到憤怒。無塑生活對她而言,是一種讓自己更快樂的生活方式,過程中她必須隨時與自己對話,進而找回更多的生活主導權。

 

洪平珊解釋,快樂與不快樂並非二元對立,快樂是一種比較狀態,可以是A時間點跟B時間點的比較,也可以是A事件跟B事件的比較。如搬到花蓮之後的洪平珊,比在台北工作時期的洪平珊快樂。可以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洪平珊,也遠比過去遵守著主流價值觀與現代社會習慣的洪平珊更快樂。

(你也會想看馬欣:快樂啊,人要多堅持才能找到它?)


當理想走味,價值成為一種行銷手段


起初洪平珊以分享為目的,在自家樓下與網路商店販售友善環境的無塑商品,隨著生意逐漸起色,越來越多人加入販售推廣行列,洪平珊卻開始迷惘。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抬頭,洪平珊發現,願意花錢購買友善環境生活用品的消費者變多了,投入市場的賣家也跟著增加。當大家買賣的都是差不多的東西,開始出現削價競爭。洪平珊開始反思,明明初衷是想要對抗資本主義價值,到頭來會不會又陷入了另一場資本市場的惡性循環?


她也發現,許多消費者選擇購買友善環境用品,卻沒有真正用於生活中。如暢銷商品竹吸管、玻璃吸管與不鏽鋼吸管,許多人買了之後卻常常忘記帶出門,或是用了以後不知道如何保養清潔,最後反而成為囤積家中的裝飾品,製造出更多不必要的垃圾,白白浪費生產銷售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與資源。

 

 


當小事生活網路商店蒸蒸日上,洪平珊生活充斥著接訂單、包裝出貨,以及與同質性賣家競爭的恐懼,她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一開始的精力,去深入了解、發掘自己還想要探索的新事物。「既然有人要賣那就給他們賣」,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她毅然關起網路商店,將重點放在重新調整小事生活未來發展方向。


別人給的選項,不是你唯一的選擇


定居花蓮後,洪平珊開始投入當地市集,從每週六的花蓮好事集、每週三下午的家市集,都能看到她與先生向客人介紹布衛生棉、蜂蠟保鮮膜、竹牙刷等產品的使方法與背後理念的身影。除了友善產品外,她也與友人規劃各種主題的免費商店活動在市集擺攤,邀請人們清出家中用不到的東西彼此交換。(你也會想看|暖心街店 邀街友挑新衣)


免費商店的理念認為:東西是拿來使用的,不是拿來擁有的。參與民眾可以只帶東西來、兩手空空回家,也可以兩手空空來,無條件帶回所需要的物品,用意希望讓生活中的物資持續流動。

 


 

 

洪平珊表示,過去她曾在台南舉辦兩場以免費商店活動,沒想到湧入一、兩百人,攤位上待交換物品平均每半小時翻一輪。假設每人以一物交換一物,短短兩三小時內,至少200件物品有了新的使命。她心想,若在花蓮固定舉辦以物易物市集,不僅能在生活圈內發展共享經濟,經濟來源尚未穩定的自己也可從中獲得生活必需品。

 

邁入「沒有垃圾的一年」後,洪平珊開始練習poo-free運動,意指不再使用化學洗髮精天天洗頭;自己開始下廚後,她逐漸養成一天只吃一餐的習慣。她發現,正如同沒有使用塑膠製品也不會怎麼樣,現在的她,可以十天洗一次頭,頭髮依舊清爽柔順;一天只吃一餐,卻不會因此飢餓無力。


洪平珊觀察,現代人習慣了生活中的一切,因此常常忘記思考有沒有其他選擇?如洗髮沐浴用品,當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已經讓消費者眼花撩亂,鮮少有人會思考:難道只用清水洗頭就會不夠乾淨嗎?是否有其他對環境無污染的替代品?當現代醫學營養觀念強調人每天都得按時吃三餐,人們逐漸忘記早年農村食物匱乏,當阿公阿嬤還是孩子時,得有足夠收成才有食物吃,依然能夠活下來。

 

 


改變不需要KPI,有嘗試就有改變


多數人評論成功或失敗時,總以是否達成期望值為標準。在洪平珊眼裡,只要願意踏出嘗試改變的第一步,就已經有所不同。即使有了成功的第一步,洪平珊認為,還是得在改變的過程中嚐到失敗的滋味,才會知道什麼叫成功。

 

她舉例,想煎一顆漂亮的荷包蛋,第一次就成功,不代表之後每次都會煎成功。但是當你三天後煎了一顆失敗的荷包蛋,就更能從差異中明白,怎樣才能煎出一顆漂亮的荷包蛋?是哪些錯誤步驟,導致失敗?

 

從減塑生活到各種顛覆常規的實驗,洪平珊已逐漸厭倦扮演一名傳授SOP的老師。她希望的是透過個人的行動實驗,喚醒人們,試著從生活中尋求改變。不需要一開始就立下太遠大理想的目標,並允許自己在實驗過程中失敗,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快樂生活的方式,進而感受身體自主權,對環境更友善。(你也會想看|米糠保養敏感肌 容器含塑量減半)

 

圖片提供:
汪正翔

游婉琪

游婉琪

文章 37

游婉琪,花東新移民,曾任平面媒體文字記者,恢復自由之身後持續爬格子,目標每天都更靠近山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