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高愛倫 x 玖樓:餐桌上、公寓裡,不同溫層如何共好生活?

by  李玉玲
天空陰沉著一張臉,一行人往雨都基隆行去。在一個大社區下了車,資深媒體人高愛倫已經等在中庭,一頭銀髮、紅唇,為陰霾的雨天景色抹上光彩。

 

退休前,高愛倫歷任民生報等數家平面媒體主管,資歷豐富;退休後一樣精彩,轉戰影視幕後、寫作出書,去年更在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客串演出邱澤的母親。為了全方位實踐活力銀髮計畫,高愛倫和另一半吳定南搬到基隆後,開始「家庭客飯」邀鄰居共餐,從圓桌吃到可容納十五、六人的大長桌,香名遠播。

楊喬安、高愛倫、柯伯麟(左至右)一起晚餐,政治、世代對立,都能聊!汪正翔 / 攝影

這天,「家庭客飯」又開飯了。做客的不是好厝邊,而是年紀相差三、四十歲的「玖樓」共生公寓(共生空間)創辦人之一柯伯麟、社群經理楊喬安。高愛倫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忙著為病後康復中的鄰居打便當。廚房則是另個戰場,桌上已經擺滿十多道佳餚,「大廚」吳定南還是火力全開,繼續出菜。

 

與其說,這場聚會是非常木蘭策畫的「共好生活」對談,更像是跨世代話家常,工作、生活、政治…無所不能談。一個為了實踐「活力銀髮計畫」在家中開飯共食,一個為了打造美好生活新創事業;一個賺快樂,一個為理想,出發點雖不相同,都在追求「共好」的人生。

 

共生,從租房的委屈開始

 

柯伯麟(以下簡稱「麟」):我是來自「發大財」的高雄市,15歲北漂念高中。台大政治系畢業後做過建築公司、選舉企畫,一直對空間有興趣。朋友聚會時聊到:在外面租房子很委屈,客廳堆滿房東的舊家具、室友家裡寄來的物品,是個「死掉」的空間。幾位志同道合夥伴決定以活化閒置客廳的概念改造租屋處,這是「玖樓」源起。

 

楊喬安(以下簡稱「安」):我是土生土長「天龍國」台北人,2016年暑假在台大財金系就讀時到玖樓實習,目前負責社群經營。實習時,玖樓還在草創階段,連公司登記都沒有,把我從課堂理論直接推上戰場,邊打仗邊學習,我喜歡被挑戰的感覺。

 

麟:玖樓初期有點像學生社團,大家各有工作或還在求學,幾位合夥人拿出一點錢湊了一百多萬,改造位於連雲街、溫州街、延吉街的舊公寓,創業夥伴住在裡頭,空房間再分租出去。上Facebook徵求室友,貼文竟有10萬個臉友被觸及,這才發現:租屋市場有另一種需求未被滿足。

共居公寓的室友組成。玖樓 / 提供

 

這個世代生活方式已經不同,空間規畫還是舊思維,於是,開始找尋更多公寓進行「讓客廳復活」改造。社會住宅、居住正義議題興起,玖樓「共生公寓」很幸運被看見,陸續有老公寓屋主找我們。台北現有6萬多戶空屋,三、四十年老舊公寓也有3萬多戶,如果這個模式推動成功,或許不必蓋那麼多新房子,還能推動新世代居住文化。

 

一個人吃飯,不如家庭客飯

 

高愛倫(以下簡稱「倫」):定南喜歡燒菜,兩個人吃飯一兩道菜就飽了,我發夢:開發一個新興行業「家庭客飯」,老了不會沒事做。我是岡山人,老公是左營,原想回高雄買個透天厝,一樓自住,樓上便宜租給學生,條件是周末陪我們吃飯。到基隆這個大社區是意外,建設公司邀請吃火鍋,覺得好玩就來看房,朋友笑我的個性說風又是雨。

 

這個社區晚上很熱鬧,一堆人拉著手推車拿團購的東西。搬來半年左右,我們邀鄰居來家裡吃飯,大家覺得太棒了,有人說要分擔食材費用,有人提議「一人一菜」。鄰居主動開了「吳老闆高掌櫃」群組,已有200多人加入,我的個性百搭,群組一團和氣,有時起床一看已經有數百則訊息,不看也沒人打擾。

 

鄰居說,一個人吃飯會得憂鬱症,眾人陪食才不會寂寞。「家庭客飯」通常是無預警吆喝,不怕沒人來。之前圓桌只能坐十人,後來改成長桌最多可容納十五、六人,人數一滿就關閉。

 

 

問:吃飯都聊些什麼?

 

倫:因為年紀、職業有所不同,例如:職業是老師會帶領團康遊戲,解除彼此陌生感;年輕人會聊機器人、長照的科技與人文關係、未來那些行業會消失;退休的人會分享瀟灑過日子心得,同桌吃飯充滿快樂情緒,餐飲水平不是重點。共食的意義是,吃氣氛、吃關懷、吃歡樂,毫無壓力,每次都能結交新朋友。

 

 

問:夫妻如何分工?有什麼規矩?

 

倫:定南只對做菜有興趣,讓他做。我負責開菜單,當二廚幫忙打雜。做菜也有心理學,誰喜歡吃什麼?不喜歡什麼?誰可以和誰一起共餐?老公凡事不上心,不會考慮這些,我來處理。

 

唯一規矩準時開飯。幾次後發現:共餐,最辛苦的不只是燒菜,曲終人散才是更大災難,清洗餐具洗到腰都直不起來。後來加了新規定:一人一菜、自備餐具杯子、不提供室內拖鞋。我會叮嚀:「一人一菜」不擺場面,當餐食畢。吃飯時也會發揮眷村媽媽派菜精神,避免剩食。朋友相聚也要兼顧環保。

 

從改造公寓,到改造生活

 

問:玖樓網站寫:「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改造房子有那些考量?

 

麟:經濟效益評估包括:一坪租金900元至1000元間,距捷運站10分鐘。目前在台北市有17間共生公寓,分為上下舖合住房、雅房、附衛浴套房三種房型,108張床位。挑房子條件除了採光,重點是公共空間是否足夠?改造不會動到結構,只有簡單的軟裝修、更新水電,改造老公寓的生活劇本,讓室友更容易互動。

 

問:租房通常考慮房間夠不夠大,玖樓想的卻是公共空間?

 

麟:我們想傳達:你住的不是一個房間,而是一個社群。共生公寓客廳沒有電視,會配備一張大桌子,在這裡吃飯、工作、交流。通常在外租屋很難邀朋友做飯、聚會,在共生公寓稀鬆平常。

 

 

倫:和商務旅館有何不同?有那些經營模式?

 

麟:我們不做日租。玖樓不只是出租房子,還多了點人文色彩,策畫活動串連室友關係。位於萬華的六層樓公寓內有社群中心,其他公寓室友可跨區參與,也有線上社團「玖樓的村民」,村民數500多人。

 

 

 

經營模式有兩類:50%包租代管,50%是類似不動產證券化投資,分利潤,共同承擔風險。室友年紀主要在20歲到40歲間,也有街友透過社會局補助、NGO培力住進來,重新進入社會工作。共生公寓的室友包容力很廣,不必擔心被歧視。

 

安:網路世代出現「數位遊牧民族」,一台電腦就到世界各地工作,不少住在玖樓的外國人就是這種類型。

 

問:算是二房東?

 

麟:社會對於「二房東」常有負面印象,其實,誠品、百貨公司…都算二房東,對提供公寓讓我們改造的屋主來說,我們是空間規畫、管理顧問;對於租屋者,我們是二房東,不同角度看角色不太一樣。

 

青年與銀髮族共居理念為何?

 

安:新北市政府將三峽的社會住宅提供三戶、九個房間做為「青銀共居」實驗,是個大家庭概念。三戶共用一個大門,公共空間分別設計成「廳」(有一張可容納16人聚會的大長桌),「作廳」(工作空間),以及「樂廳」(一張供娛樂的麻將桌),鼓勵室友串門子。

 

麟:青銀共居在台灣處於起步階段,我們先規畫三梯次體驗營,2018年開始常態共居,目前有3位銀髮族及6位年輕人入住。

 

問:常態共居後互動依舊熱絡嗎?

 

麟:我們把舞台搭建好,讓互動自然發生。不過,麻將桌還沒人用過。其中一位長輩獨居慣了,不喜歡串門子,有時會抱怨室友帶朋友影響她的私生活。青銀共居需要更多「懂老」、「知青」課程,讓彼此更熟悉,還有很多改善空間。

 

 

我認為,重點不在「青銀」共居,而是「共居」。青銀,只是跨世代朋友,有些年輕人其實很喜歡與長輩互動。另一問題是,子女會覺得自己不孝,父母才想搬出去。

 

倫:即使一家人也有人相處融洽,有的感情不好,無關年紀,青銀共居是行得通的。只是,我觀察社會氛圍:年長者對年輕人較有包容力,但年輕人對年長者常有「老朽」、「倚老賣老」語言暴力,這是我的印象,你們不必認同(現場笑開)。

 

麟:高姐講的應該是世代對立,其實,世代可以共榮,長輩和年輕人不只有一種樣子,應該就事論事。

 

安:工作以後對於網路有了反思,我寧可講電話或碰面,回到人與人的互動,不只是維持表層關係而已。這個社會缺少對話,需要多為別人想,多聽別人一點。

玖樓雖然有意見通報表單機制,但我會對室友說,先嘗試溝通再來尋求協助。有時礙於情面不說,會累積更大的衝突。

 

打造一種環境:從自己好,到一起好

 

問:做菜樂趣為何?家庭客飯現況?

 

吳定南:刀子在我手上,愛怎麼整就怎麼整,愛加什麼料隨我高興。父母是浙江人,母親做得一手好菜,從小家裡包粽子,做月餅,餡料也是自己炒,吃慣了,退休後時間多就動手做。

 

倫:鄰居知道定南會做江浙點心,端午、中秋搶著團購,他做到瘦好多,「命都快沒了」。我倆的年紀擺在那裡,東西做得再好吃,也沒有未來性,去年蘇式月餅做了幾百個,今年粽子做了1600顆,都是告別演出。

 

 

原本想開發一個新興行業,實際執行發現:完全沒有成為生意條件,一方面我們忙,住在社區大樓也有很多限制,賺快樂,好玩而已。

 

 

問:推動「家庭客飯」、「共生公寓」,有何收穫?

 

麟:玖樓是「生活提案者」。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解決自己租屋問題,慢慢深入看到台灣租屋市場其實還有更多選擇,我們想以既商業又創新模式開創生活更多的想像。

 

倫:共食,只是讓自己開心,沒有目的性。生活永遠在學習,就像今天認識伯麟、喬安,年輕人有活力,思維和年紀大的不一樣 ,即使無厘頭也有趣。我有10年時間憂鬱,過得很不好,生命空白了10年,現在更積極主動交朋友。

 

家庭客飯從家常菜出發,強調「原味」、「原食」,是很務實的概念。雖然沒有貫徹當初「開業」想像,但我相信,共食、共享理念遲早會普及,如果可以從熟人同桌發展到生人同食,從其中得到樂趣,情感上也會得到療癒。

 

麟:與其說我們要打造什麼樣價值的社群,不如說我們要打造一個環境可以共居。雖然這個時代已是經濟減速,但不一定要發大財,而是如何過得快樂,相互扶持。

 

倫:大學唱過一首歌《人人至上》:「…如果我們能為所有的人著想,我們會發現更多善良的人,為更多的人著想…」我已經66歲了,聽到還是很感動,如果人人能保持這樣的心,台灣會更好。玖樓做得不只是一門生意,關心社會,走在趨勢前面,你們的工作很棒。不只讓自己活著,而且活出更好的樣子。

 

 

同場加映

KBG84,平均年齡84歲的偶像團體

 

共玩共學,10/31前早鳥優惠

圖片提供:
汪正翔、玖樓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