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採集解構重組,寫字畫畫手作,種籽設計:每天問自己有沒有在創作?

by  李玉玲
土地是空間軸,節氣是時間軸,種籽設計重新牽起屬於台灣的食物鏈。

「如果我有一大塊地,我要種40%的香料,30%的蔬菜、20%芒果加蕃茄,還有10%拿來種好看的植物……」

 

 

2002年,種籽設計企畫事務所成立。網站上關於種籽的介紹,不是多麼偉大的商業理念,而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做為公司的帶領者,總監淦克萍並不遮掩她的「小女人」:「台中是我的小天下,過日子剛剛好。」

 

淦克萍的小天下-種籽設計總部,位在台中靜謐的巷弄內,有個小院子,院內生機盎然,淦克萍稱為「家樹」的大葉欖仁恣意地綻放綠意。常有人問:種籽設計是什麼樣的設計公司?平面設計?視覺傳達?網頁設計?產品設計?裝置布置?景觀設計?

 

也是,也不是。淦克萍說,創立種籽是為了做自己愛做的事,寫字、畫畫和手作。種籽設計提供的是「體驗設計」的整合性服務,是自發性地看待自己和土地、歷史及人文間的關係。那是有個性,有靈魂,會長大的,就像院子裡的大葉欖仁,不必擔心長得太過張狂越過牆頭而被剪去了枝椏。

(淦克萍 x 王瑞瑤「家的醍醐味」:聊美食與故事,從料理尋根,立刻報名

淦克萍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創立種籽設計,尋找台灣各鄉鎮及地區最好的可能性。種籽設計 / 提供

親緣勾引靈感 在設計中尋找身世

 

曾經,淦克萍是事業成功的女強人,二十四歲創業,在台灣媒體蓬勃發展黃金時期,公司業務量快速成長,沒幾年時間榮景不再,三十歲公司倒閉,淦克萍蟄伏在家裡接設計案,但想要和一群夥伴「寫字、畫畫、手作」做設計的初衷一直沒變。2002年重出江湖創立種籽設計,二次創業,她重新看待設計與生活的關係,想要透過設計尋找台灣各鄉鎮及地區最好的可能性。

 

 

淦克萍相信,夢想是可以吃的風土,土地是空間軸,節氣是時間軸,種籽設計的設計案都圍繞在「跟著節氣過日子」概念發想,希望重新牽起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食物鏈。

(你也會想看:節氣與自然民具 綠兔子找回健康生活)

 

 

因為淦克萍的天馬行空,種籽設計接的案子也沒有框架,無法以傳統「設計」來歸類,從牧場、餐飲、實驗學校、SPA、生態建築、香氛、旅店、書店、烘焙業、婚禮、物產、花藝、出版、企業贈禮….,無所不設計,還連續出了《跟著節氣學吃酸.檸檬》、《台灣好野菜》、《二十四分之一挑食》等八本節氣飲食書籍。

將新人的生命歷程及成長過程中的家庭回憶,轉化為婚宴食物的設計巧思。徐開塵 / 攝影

2012台北設計城市展,展出24節氣物產設計。

 

每接下一個設計案,種籽設計不是埋頭設計,而是先了解業主的生命狀態,以及設計標的的環境與風土。淦克萍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人身上都有來自父親、母親,以及環境的影響,身世和親緣是種籽做設計的內在靈魂。

(你也會想看:忽忽味 忽媽回憶女兒的滋味)

 

節氣飲食研究室 留住家的味道

 

淦克萍對於「身世」的省思,全是因為寶貝兒子的出生。「兒子不愛吃紅肉,愛吃魚、喜歡醬油,看著他對飲食的偏好,我想起自己的成長經驗,媽媽精研料理,每年過年都是從除夕吃到爸爸生日的元宵節。」淦克萍這才發覺,身體的記憶是有「味道」的,媽媽不做藥膳,所以,淦克萍不愛藥膳;從小只吃媽媽包的粽子,所以到現在都無法吃別人包的粽子。

 

「這是媽媽留給我的記憶,我要留給兒子什麼樣的味道來懷念我?」為他人做設計無法全然實現淦克萍推動節氣飲食的終極理想,2012年她又在種籽隔壁設立「節氣飲食廚房」,親自動手做,「重新學吃飯,學洗滌,學呼吸。」

(記憶裡想念的味道:報名女人沙發對談,與淦克萍、王瑞瑤分享你家的醍醐味)

 

 

 

走進「節氣飲食廚房」,架子上擺滿一罐罐依照節氣分類醃漬的「保存食」,讓人誤以為來到一間無菜單料理餐廳。三年多來,淦克萍和她的夥伴小馬、妙滿三個女人,一個負責發想主題,一個專司採集和布置,另一位則主掌料理台,三個「臭皮匠」在這個廚房進行保存食、新鮮食、花草食、發酵食的研究與實驗,再變化出依照節令設計,視覺、味覺都是享受的「家宴」,招待來自海內外的朋友。旅居新加坡的名廚江振誠回台開餐廳前拜訪淦克萍,吃著「家宴」,兩人聊著什麼才是台灣味,談到眼眶泛紅。

(你也會想看:熬過地獄廚房 Dana主廚的法式風流)

名廚江振誠(左二),也曾是種籽設計家宴的座上賓。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提供

採集解構重組 料理是物產的展演秀 

 

別以為種籽的「家宴」用了多麼高檔的食材,兩位核心工作夥伴是餐廳大廚?都不是。小馬最常現身的不是廚房,而是田野山林,「每天起床,我問自己今天要到那兒採集?」小馬說,因為採集,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種籽在『料理』的不只是食材,而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食物的關係。」

「採集」不只是取得食材,更是節氣飲食廚房與土地連結的重要儀式。

主掌鍋鏟的妙滿,也不是成天守著廚房就好了,假日經常跑市場,逛市集。妙滿強調,口腹之慾容易處理,但「節氣飲食廚房」不單從料理端出發,而是思考如何讓物產有更好的表現方式。每一次的食物展演或設計,動手做之前要大量閱讀資料,做豆腐料理要從了解黃豆開始,做酒莊要了解酒,做香氛要了解各種植物…..,「做料理必須懂得生活,更像是料理的創作者,要具有文學性。」

 

 

 

吃過「家宴」的朋友,讚嘆之餘,總是好奇詢問:「節氣飲食廚房」會開餐廳嗎?淦克萍強調,這是屬於種籽的「家宴」,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家宴」。「周末假日我會帶著兒子拜訪農夫,我採集(植物),小五的兒子『打獵』(抓蟲子)。親子回家一起做飯。」淦克萍表示,現代婦女家庭、工作兩頭忙,平常沒什麼時間做料理,但可以利用假日全家一起親近田野及農夫,也可以呼朋引伴將當令食材做成保存食,彼此分享,減少外食。

 

永遠創作中 保持生命的未知狀態

 

「一個人如果征服了世界,但家庭不成功,生活質地沒有改善,就不能算是成功。」淦克萍說,自己不是天生的生意人,兩次創業有如從「慣行」農法走到「有機」的過程,挫折中摸索一路走來。「開設計公司累積了knowhow,持續販賣,很簡單,但這不是我的追求,我想做的是『內容』產業。做內容急不得,必須文火慢燉。」淦克萍說,與其開餐廳,她更想做的是,把「節氣飲食廚房」研究成果託付給「好人家」。

 

今年開春,她和工作夥伴彼此共勉:「每天都要檢視自己的生命狀態,問:我到底有沒有在創作?」淦克萍表示,這個工作讓她隨時開眼界,永遠都有「未知」等在前方,她期許自己做個謙虛的種籽,努力向下扎根,有一天開出了花朵,就是種籽最歡喜的結局。

 

 

圖片提供:
種籽設計, 徐開塵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