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風情代表作──康威城堡

by  黃湘娟

威爾斯北部康威(Conwy)鎮的「康威城堡」,個人覺得它最能詮釋中世紀風情。城堡坐落在康威河岸,如同一首史詩。

康威城堡素描。(翻攝自《Conwy Castle》)

欲了解康威城堡的歷史,必須從諾曼人(Normans)征服威爾斯的早期說起。1066年,來自法國的諾曼第威廉(Willam of Normandy,又稱征服者威廉)雖然征服了英格蘭,卻沒有足夠的軍力繼續攻佔由塞爾特(Celt)民族統治的威爾斯。他只好將貴族們分配到康威邊界,希望他們透過各種方法融合或統一,這些人被稱為「邊界領主」(Marcher Lords),兩個民族之間常為邊界問題起衝突是必然的。
 

13世紀初,威爾斯北部出現一位以謀略著名的部落領袖,他們稱他盧維林大帝(Llywelyn the Great),他精於戰術,常常挑撥領主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慢慢地,各領地已呈現英格蘭無法不正視的「半獨立狀態」。1267年,英王不得不承認盧維林的孫子格列夫.盧維林(Llywelyn Ap Gruffudd)為「威爾斯親王」。

康威城堡的特色在它的12座塔樓。(翻攝自《Conwy Castle》)

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動念徹底解決這些紛爭,經過縝密部署,分別從威爾斯的北、中、南三地,兵分三路進擊,是一場決定性的大戰役。勝利後,愛德華一世在威爾斯北部選擇幾處具有戰略價值的城鎮興建防禦性城堡,即今天的卡納芬城堡(Caernafon Castle)與康威城堡(Conwy Castle)。

 

愛德華一世生命中的每個時刻幾乎都在征戰途中,他先征服了威爾斯,再來是蘇格蘭,與法國爭霸制衡,是一位典型的「馬背上國王」。1283年決意修築的康威城堡,依山傍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其所展現的重要地理條件:位於兩條河的匯流處,處於康威河(River Conwy)河口要衝,控制了當時的河運,城堡的整片牆圍繞著一個村落。

(左圖)康威城堡坐落在兩條河的匯流處。(翻攝自《Conwy Castle》)/(右圖)攻擊與防守兩用的「I」字窗。

康威城堡是由國王愛德華一世,委任當時最偉大的軍事建築師聖喬治.詹姆斯(James of St. George)負責整體規劃與設計。形制完整,依坐落方向不同,共分為4大區域。即濱臨水岸碼頭區(Quayside Section)、城溝和山坡區(Town Ditch & Mount Pleasant Section)、西南方上門區(Upper Gate Section)、與基芬區(Gyffin Section)。這座以土墩為基地的庭院式城堡,外牆配置8座兩兩對稱的「筒狀塔樓」,還設有東、西兩處外堡,主要為加強防禦力。它的外庭院(Outer Ward)配置大廳、禮拜堂、廚房、馬廄等。內庭院(Inner Ward)是皇室成員起居區域。

(左圖)城堡塔樓一隅。/(右圖)城堡內不相通的每個區域。

「筒狀塔樓」,高約50公尺,周圍以一道高9公尺、長1.3公里的城牆連結起來。其設計的巧妙,在於它不是一座內部連通的建築量體。圍牆以內分為大小兩個區城,用吊橋來連接。兩個區域各自用石牆分割成數個房間,房間與房間之間也不相通,它們分別向外開門,所有通往城堡外的大門用吊橋和鐵閘保護的樓梯連接地面。也就是說,整座城堡的結構不是內聚的,而是向外散發的。

每個房間分別向外開門。

還有一特別之處,康威城堡擁有一道古羅馬著名的「修道院小門」。城堡內設有修道院,修道士們常日除了修行功課,還必須出城至農田耕作,自食其力,有點類似古中國唐朝百丈禪師開創的農禪家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們也有這門功課。每天進出,必須費時地繞過整道城牆。於是,院方向國王請求開設一道小門,即「修道院小門」,供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國王如他們所請,但是,要求修士們從農地回城堡後必須關上小門,此「關門令」迄今仍然通用。

(左圖)修道院小門。/(右圖)城堡內部結構。(翻攝自《Conwy Castle》)

10世紀末到11世紀初,是磚石城堡構築的全盛期,其上並設有攻擊與防守兩用的「I」字窗。直到15世紀後,才不再興建城堡。是不是因為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 742-814)的子孫所統治的「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 800-1806)衰落並瓦解所造成?也許是,也許不。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46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