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被囚處,阿格拉堡

by  黃湘娟

為愛構築「泰姬瑪哈陵」之後,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國王沙賈汗(Shah Jahan)擬定執行他的<建築計劃下篇>,也就是為自己築一座以黑色大理石鋪面的陵墓,地點選在阿格拉(Agra)市,正好與泰姬陵遙望。豈料這位情聖的命運似乎隨著愛人逝去而大逆轉,不僅被兒子奪權,更被軟禁在阿格拉堡塔樓上。

 

故說,「泰姬陵」有股情愛、被愛的歡豫。「阿格拉堡」則有一股夕陽西下,晚景悲涼的淒苦。感覺上,國君也不例外,情慾之外是虛無,情欲之內是糾結,介乎其中,則是既虛無又糾結---。

 

自1526年巴伯爾大帝(Babur the Great)建國起,阿格拉市就是蒙兀兒帝國的首都所在地,歷經四位國王統治,繁榮鼎盛。直至1857年,蒙兀兒帝國被東印度公司推翻,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阿格拉市從此不再閃亮。

 

阿格拉堡坐落在阿格拉市,位於亞穆納河(Yamuna River)右側,面向阿格拉市東面。1565年,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擊敗拉普(Rajput)王後,佔據了這個原來是碉堡的地方,在廢墟上建造阿格拉堡。並將蒙兀兒帝國的政府機構從德里搬遷至此,變成皇宮所在地。

阿格拉堡主要入口—阿馬.辛格門(Amar Singh Gate)。

城堡周遭設有護城河,有長約2公里,高約21公尺的城牆。據說當時河內畜養鱷魚和烏龜,作為退敵防衛。其城牆採用紅色砂岩修建而成,上層則以大理石砌築,形成複雜的結構形式,花了三代王權的力量,直至沙賈汗國王執政時,才有如此壯觀的規模。

 

沙賈汗國王偏愛白色大理石,並且在大理石上鑲嵌黃金,或多彩的寶石裝飾。因此,他將阿格拉堡早期的木構築大部分拆除,重新興建以大理石為主的宮殿。大致而言,阿格拉堡內的建築群,混搭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元素,甚至,也有波斯、希臘的語彙。例如堡內象徵伊斯蘭的圖騰,卻代之以龍、大象、鳥等。全盛期堡內共有500多棟量體,今已大多毀損。

 

城堡內基地面積甚廣,只能選擇性地參訪尚未被歲月摧毀的量體。壯麗的班格里宮(Bengali Mahal),呈現帝國盛世之驕奢。其內還包含兩座宮殿,分別是阿克巴宮殿(Akbar Mahal)和賈汗吉爾宮殿(Jahangir Mahal),它們都是紅色砂岩建成的兩層建築,矗立在一片寬廣青蔥的庭院中。城牆和天花板都是鮮艷的金黃色,每根柱子、柱頂、斗拱等,雕刻之精緻,令人一再細品不捨離去。

公眾大廳,也稱議事廳。

個人覺得,「公眾大廳」(Diwan-i-Am)顯示了別出心裁的獨特創意。量體以白色大理石建造,是過去君王聆聽諫言處,也可稱為「議事廳」。其拱頂、柱子、迴廊等,層層彎曲的半月形線條如扇貝般柔美,或如蓮花瓣瓣開啟的神聖,卻是討論嚴肅公共事務之場域,可見蒙兀兒人粗獷中的浪漫性格。

 

聞名的「八角塔」(Musamman Burj)就在什希馬哈勒宮(Shish Mahal)內,只見其立面牆上所鑲嵌的鏡片、寶石等,皆極端珍稀。

宮內大廳,大理石牆面鑲嵌黃金、寶石。

在阿格拉堡可以遠眺泰姬瑪哈陵。沙賈汗國王老年,被其三子歐朗傑伯(Aurangzeb)軟禁在阿格拉堡,生命的最後9年,只能從什希馬哈勒宮的八角塔,遠距凝望思念泰姬。終日沉緬於「愛妻逝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同場加映

為愛構築,泰姬瑪哈陵!

圖片提供:
黃湘娟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34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