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城堡,班蒂斯蕾寺
by 黃湘娟大部分人參訪柬埔寨,目標是「大吳哥」(Angkor Tom)與「吳哥窟」(Angkor Wat)。實則,除了觀賞吳哥文明之外,被譽為「吳哥藝術寶石」、一座規模小巧精緻的小寺,有人稱祂「女王宮」,或「女人之城」(Citadel of Women),或音譯「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寺內的牆面浮雕,公認已超越柬國其他文化遺產,其涵蓋了藝術、雕刻、文化、宗教、建築等工藝各領域。
稱祂「女王宮」,有點不合邏輯。因為吳哥王朝從未有「女王」。一般估計,「班蒂斯蕾」之名,源於這座美麗精緻,且很有女性特質的粉紅色砂岩構築的寺廟,其立面牆上雕刻有眾多體態美妙、衣飾時尚的印度教女神蒂娃妲(Devata)雕像而得名。柬埔寨人公認她是「柬國的蒙娜麗莎」。
談到女神蒂娃妲雕像,有一段於20世紀曾經轟動國際的事件,讓她的美名從柬埔寨遠傳到世界各地,而「班蒂斯蕾寺」也因此事件而受到當局的重視、被重新修繕整頓而得以再見天日。
據說,1923年,20多歲的法國小說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e Malraux),攜同妻子、抱著尋寶之心前往高棉吳哥探險,在一座荒蕪的叢林中發現了半毀的寺廟建築,裡面有十分令人驚嘆的女神雕像,他意圖將裡面的四座雕像運回法國,不料被當時法國殖民高棉的官員稽查截獲,事件在媒體渲染下,列為「非法挖掘古蹟」,甚至一度升級到「盜竊吳哥寶藏」或「馬爾羅事件」。他的妻子為夫脫罪而四處奔走,驚動了文學界。事件如何落幕?畢竟,柬埔寨當時仍然是法國殖民地。
巧妙的是,1959年法國戴高樂總統成立文化部的時候,首任文化部長就是安德烈.馬爾羅先生,任期1959-1969。這一轉折,十分弔詭。一位意圖盜走他國文化遺產的人,被任命為文化部長,成為文化與政壇傳奇!
班蒂斯蕾寺坐落在距離大吳哥東北約21公里的荔枝山(Phmon Dei)上,始建於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約西元987年,是一座印度教寺廟。
在吳哥王朝時代,幾乎所有的寺廟建築都是國王出資興建。但是,「班蒂斯蕾寺」例外。據記載,祂是由兩位具有王室血統,並且在宮中任職的印度教僧侶兄弟Yajnavaraha 與Vishnukumara建造。也有傳說,他們兩人幾乎是「國師」地位,是善知識,國王對他們十分尊敬,為表彰他們對國家的貢獻,將這塊土地贈予他倆,他們在此建造一座擁有世界級頂尖雕刻工藝的寺廟,作為晚年修行之場域。
從入口山門開始,其立面的浮雕已示現了祂的功力。只見山門上雕刻著印度教中守護東方的因陀羅神(Indra),祂端坐在白象座騎上。工藝之美,超越了宗教領域。在平面配置上,寺廟建築分兩部分,東西軸以南,寺廟主要供奉濕婆神(Lord Shiva),以北供奉毗濕奴神(Lord Vishnu)。寺廟坐西朝東,長約200公尺,寬約100公尺,入口長廊兩側林迦羅列,示現了印度教一貫對宇宙、對男性林迦的膜拜象徵。
有別於吳哥其他寺廟,其色彩瑰麗,雕工細膩,也是高棉建築史上,首次將神話故事鉅細靡遺地刻在山門、牆面,彷彿從入口即開始就有專人為您說故事般,令您禁不住位移至另一時空。觀賞蒂娃坦與仙女們漫舞,有一種非非之想;觀賞濕婆神與毗濕奴神的聖蹟,又是一種截然的、莊嚴的心情轉折。這一切生動如真,完全是由於紅砂岩石這種建材十分稀罕,其質感猶如木頭般,可以被工匠任意切割,雕塑成他心中虛幻的想像人物與場景。
比較遺憾的是,寺院中庭部分目前用繩索圈圍起來,訪者只能從旁觀賞庭中栩栩如生的守護神雕像,如猴子、獅子、鳥人等。當然,如果不是這般嚴謹,讓眾多到訪的人隨意踐踏、撫摸,恐怕文化遺址將無寧日。女神蒂娃坦又將引起眾人的種種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