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不再見.巴德崗廣場

by  黃湘娟

尼泊爾,上世紀60-70年代,它代表著「嬉皮天堂」。在「背包客」這個名辭尚未出現時,許多西方旅人已經持續來此,停留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加德滿都谷地。據說,他們意在尋覓「生命真諦」。當社會過於物質化,人的貪瞋痴三毒開始猖狂,無明煩惱遂越來越多,唯有透過持續的自我修持來止息惡習。在這裡,旅人們擺脫各種身份框架,他們被媒體稱為「嬉皮」(Hippie)。有人確實嚴肅地禮拜上師,從事生命修持;也有人以吸食大麻、酗酒、縱慾,作為對夢幻人生的反諷。

 

尼泊爾是以喜馬拉雅山群峰為屏障,坐落在印度、中國、不丹、孟加拉之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國度。除了宗教,他以其獨特的建築和雕刻工藝聞名。

 

這些文化資產,是他們祖宗留下的,其中四個王朝就有兩個建築藝術的黃金期。李查維王朝(Licchavi Dynasty, 464-784)與馬拉王朝(Malla Dynasty, 1201-1769)。前者奠基,後者發揚光大。執政者為達願景,不惜借助當地尼瓦爾人(Newar)的藝術天資,並讓西藏、蒙古、中亞、緬甸等文化,源源輸入。馬拉王朝的藝術,是以金屬取代了石雕成為主要素材,而加德滿都谷地的幾處皇宮廣場,已被視為稀世至寶。

 

「巴德崗」(Bhadgaon)也稱「巴克塔布」(Bhaktapur)皇宮廣場,位於加德滿都東方約14公里。公元7世紀時已經完成整個城市的開發,14-16世紀,巴德崗曾經是首都所在地。

清晨的皇宮廣場十分安靜。

初次走進廣場,被他們特殊的尼瓦爾建築形式所魅惑,恍惚走進一個幻而未知的世界。處處可見造型怪奇的寺廟、佛塔、宮殿、房舍、木雕、石刻,而耳中則不斷聽聞梵音唱誦與敲擊的鐘聲。絳紅色是建築群的主色調,紅磚搭配深栗色的精製木雕,形構出廣場四周的不尋常。而熱愛建築的國王布帕辛卓.馬拉(Bupathindra Malla),更是一手主導迄今風采依舊的「55窗宮殿」與「五層塔」興建計劃。

 

「55窗宮殿」(Palace with 55 Window)主體是四層紅磚木結構,因立面配置了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而得名。其窗櫺飾以寶石,手作雕花顯示尼泊爾中古時期精湛的木雕藝術。55扇窗,是為了讓後宮嬪妃們窺視下方大街熱閙場景嗎?

 

「五層塔」,即尼亞塔波拉廟(Nyatapola Temple),它可以說地標建築。此廟建於1702年,有五重屋頂,拔地而起約30公尺高,無論從任何角度,五重屋頂的端點,都是層層聯結成一直線,它是尼瓦爾傳統寺廟建築中非常經典的代表作。五層逐次遞減的方形基座,是由一道兩側分立著守護神塑像的階梯而通往最上方,其裝飾雕像有神、人、獸。每回參訪,我都喜歡在陡峭的階梯上閒坐,俯視下方來往行人,也被行人觀看。

尼亞塔波拉廟(Nyatapola Temple)。

廣場中另一座名叫「拜拉弗納特神廟」(Bhairavnath Temple)的量體,始建於17世紀,原是一棟單層結構的建築。1717年改建時成為兩層建築,1934年一場大地震讓它全毀,今天的三層量體,是以昔日災後保留下來的木作和石材搭配其他建材修築而成,造型優美,木作雕工考究。二樓經常有梵音唱誦,音聲平和,嫋嫋不斷。

 

提到「金屬工藝」,刷著金漆的「黃金門」是代表作。它始建於1753年,是古皇宮入口,鑲嵌於一白一紅兩棟建築之間,據說集合了當時最優秀的工匠傾力完成。大門鍍銅,頂上覆蓋著一座鍍金屋頂,門框佈滿精緻的神祇銅雕,它被譽為谷地最重要的金屬工藝經典。

 

古老的巴德崗,尼語稱「虔誠者之城」。有嬉皮戲閙也好,被嬉皮拋棄也罷。他,是一個永遠不被大千世界遺忘的場域。

黃金門是金屬工藝之經典作。

圖片提供:
黃湘娟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35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