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褒姒.長城

by  黃湘娟

 

閱讀古中國歷史,長城,孟姜女,秦始皇,褒姒,周幽王,他們是很重要的元素。

 

西元前215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是第一位將遼闊的疆土完成一統大業的君主。之後,委派蒙恬將軍率領30萬大軍,擊敗匈奴。對外,為了防止邊疆遊牧民族入侵,秦皇有了興建長城的計劃;對內,築城牆也方便他統治一個疆域如此遼闊的大國。

 

不過,也有其他不同考據者提出。實則長城的興建非始於秦皇,而應該往上推溯至春秋戰國時的燕王,當時他因為自己的國土偏小,常常憂慮被環伺的他國所侵吞,乃在國之邊界築起高高的城牆,故而燕王才是長城的始建者。

 

至於史實如何?唯留待史家求證。比較令我有興趣的,無異是,為甚麼到了唐朝之後,民間出現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她與秦皇遙遙相牽引於一條線上,這恐怕非秦皇所料及。據說,對這段歷史有著深入研究的學者認為,孟姜女的原型可能上溯至《左傳》中的一段文字。

 

「秦孟姜女,富人女,贅範杞良。三日,夫赴長城之役,久而不歸,為製寒衣送之。至長城,聞夫已故,乃號天頓足,哭聲震地。城崩,尋夫骸骨------。」

 

如果這段記載屬實,的確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孟姜女與範杞良,是後人添加在秦皇身上,藉以投射當時秦皇為了興建長城,不惜耗費國家大量公帑,又因為強迫徵用數十萬壯丁赴現場施作,造成許多家庭的離散,演變到最後民怨上升,難以歇止,被貼上「秦皇暴政」的標籤。

 

那一年,我們一行50多人,清一色女性,假借北京懷柔區的野長城為禪堂,為修養身心而演繹了7天「生命修持法」。每天清晨5點,沿著野草灌木叢生的小徑往上行走,抵達第一座烽火台,然後隨著時間推移,換至第二座、第三座,直至第7天,必須手足並用發揮體能極限,始能爬上第九座。那是,長城最頂端的烽火台----。

長城的構築依地勢高低蜿蜒,每座烽火台遙遙相應。攝影 / 林日山

長城的構築,其原始規劃不可能作線性發展之想,而是沿著地形彎曲蜿蜒。往往,從第一座烽火台,僅能遙望遠方高聳幾乎接近天際的第九座。感覺上,城牆的尺度猶如人生行履,絕非直線順利無礙的抵達終站-----。

 

2000多年前,長城的興建,因應地形,據險制塞,歷經不同君主,築城工法也因科技日新而月異,石砌法,磚砌法,混搭法,其構築與造型,迄今不退流行。

歲月風霜蝕化,仍不退流行的磚石構築。

出離微塵俗世,在崇高的城牆上每天默然觀想,學習「先取至靜,不起思念」,卻往往是妄念來去飛舞不停。偶爾,思惟會穿越時空照見孟姜女的悲傷,然後是幽王王后褒姒,所謂「褒人贖罪獻美女,幽王烽火戲諸侯。」點燃一座又一座烽火台,戲弄各地諸侯,不過為了博取美人一笑,導致外敵犬戎攻克鎬京,終而亡國------。是褒姒之過?或幽王之過?或佛經上說的「無明愛欲」所造就?

 

千年之後,長城的冰冷與灼熱如亙古之初。但是,美人呢?在時間長河中,她們流轉輪迴了幾生幾劫?

圖片提供:
黃湘娟、林日山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40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