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比斯之光,卡納克神殿
by 黃湘娟本專欄曾經引介過三座埃及神殿:女法老荷雪淑德神殿(Temple of Hatshepsut)、菲萊神殿(Temple of Philae),以及阿布辛貝神殿(Temple of Abu Simbel)。
為甚麼古埃及法老們堅持以興建神殿作為他們的功業呢?甚至每任繼位者皆無有抱怨地執行上一位的興建工程?
古埃及是一個多神教國家,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神,人們對每一位神都賦予獨特的神話傳說和禮拜儀式。神殿,是人在凡間的寺廟,同時又是神在塵世的驛居所,祂是「橋樑」,人與神在這裡完成交流,而維持這個驛居所並且負責各種交流儀式的人,名叫「祭司」。
古埃及的祭司十分受禮遇,擁有崇高的地位。他們來自俗世,卻掌握著神的秘密,是人與神之間聯繫的介面。祭司也是法老王穩定政權的重要支柱。
「卡納克神殿」(Temple of Karnak)可以說是全埃及迄今最雄偉的神殿,它坐落在古城底比斯(Thebes,底比斯今已更名為路克索Luxor),在開羅以南約600多公里。位於尼羅河的狹窄處,正好是上下埃及之間,說明了底比斯能夠成為古埃及中王國時期的首都之關鍵。
「卡納克」古稱伊白特蘇特(Ipet Sout),意喻「最受崇拜的地方」。古埃及人認為那裡是「世界的中心」。
此神殿約有18萬平方公尺,始建於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800年),直到古埃及亡國仍未完成,修建時間長達近2000年,有最完備的神廟元素,如塔門、中庭、列柱大廰、供奉廳、聖水池等,神殿外圍還有一條護城河,載著神龕的船在每年一次的祭典時可巡行至路克索神殿再回來。
神殿入口設有高挑的塔門,卡納克神殿共有10座塔門。前往第一座塔門必須經過兩旁立有整列石頭獸雕的大道。左邊是人面獅身,右邊是羊面獅身,這是一條「公羊大道」,或稱「日光大道」,據說是拉姆西斯二世所建。
第一座塔門是最後一個王朝、三十三王朝的首任法老內克塔內布一世(Nectanebo I,公元前380-前362年)所建,迄今未完成。也因此讓後世的考古學家得以了解古埃及人在工程技術落後,欠缺各種設備的情況之下如何興建如此高大的塔門?
塔門高處留下的兩排方洞,是置放旗桿之處,也是古埃及神廟的特色。此外,從塔門留下的土堆,也得以揣測古埃及人利用堆土方式爬上高處砌磚。
塔門後是中庭,兩側各有拉姆西斯二世(Rames II)的巨大石雕,塔門前方矗立一根高約高16公尺的巨柱,據說是獻給阿蒙神(Amon)的。神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塔門後的「列柱大廳」(Great Hypostyle Hall),那是古埃及神殿構築的重要元素,它代表了宇宙混沌,由140多根圓柱圍成,據說必須12人手牽手才可以全部圍繞一圈。
柱群遮空蔽日,石柱上有圖騰雕刻,也有以象形文字書寫「拉姆西斯二世」之名,名字外圍有一圈橢圓形粗線,意思是保護法老不受邪魔傷害。「拉姆西斯」四字也隱喻「太陽神生了他」,從太陽神那兒,法老得到統治的權力、神性、合法性,以及王權。
神殿後方的聖水池是祭司在祭拜典禮之前淨身的地方,池水與尼羅河相連,它的作用還可偵測尼羅河氾濫時水位的高低,由祭司向法老彙報,法老再根據報告資料推算該年度的平均課稅標準,古埃及人的智慧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