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會生活,變成會生活的人

by  褚士瑩

有一段時間,我過得很糟。

 

當然,從外人的角度是看不出來的。他們只覺得我很忙。

 

同一天要上電視通告,上廣播的現場Call-in節目,要幫家人慶生,寫趕著截稿的專欄,同一餐有兩個飯局,雜誌要採訪、拍照,但我一臉倦容,汗流浹背,表面上,這是成功的人一天該有的忙碌生活。

 

然後,我開始變得倦怠極了,原本喜歡做的事情,也慢慢變得不喜歡。

 

我突然發現,我很忙,但我不會生活,只會把時間填滿。

 

然後我讀到逐漸開始群性崩壞的日本,流行起「My Pace(マイペース)」這樣的說法,越來越多人,跟我一樣厭倦了魚群似跟大家一起移動的人生,決定脫離群體,不讓他人左右,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跟著自己的節奏前進。

 

說來簡單,但具體怎麼做呢?我不會啊!

 

於是,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養成「一天不安排自己做超過兩件事」的習慣。如果這天有一場演講,跟一場會議,我剩下的時間,就要留給自己,好好吃飯,睡覺,思考,發呆,喝咖啡,散步,運動。

 

 

因為每一天能夠安排的事情很少,就開始要學會取捨。不久以後,我就決定不上廣播節目,不接受媒體採訪,不跟人應酬吃飯,電視節目也頂多每年一、兩次這樣的頻率。自從學會說「不」以後,我才發現那些以前覺得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實不做也完全沒有關係。

 

因為我的時間多了,所以每天安排的兩件事情,都是必要的,而且都可以精神飽滿地做好。

 

於是,我開始穿著輕鬆的T恤、短褲、運動鞋,騎著Ubike或是搭著高鐵去赴約,提早到了約定的地方以後,才換上讓我感覺拘束的襯衫跟長褲,但這樣的換裝,也讓我的氣氛轉換,以認真的態度面對接下來這場約會。

 

不知不覺,我從一個很忙、不會生活的人,變成一個很悠閒、會生活的人。

 

老實說,三十多歲之後,我才開始學如何過生活,並且真心喜歡自己的生活。

 

我開始問自己:什麼叫做「不會」?

 

從小生長在「只要不會的事情,都要有老師教」的邏輯下,我們學注音符號,學算術,學英文字母,學樂器,學電腦。突然,發現波士頓近郊的Sudbury Valley「自由學校」初入學的幼兒,都要經過漫長痛苦的摸索,才終於教會自己認字時,心裡被重重打了一拳,自己以為的種種努力,以及從來沒有懷疑的學習模式,比較起來,是多麼的投機取巧啊!

 

同時,我也找到了一個長久的答案—為什麼只要沒有人教的,我都不會?比如說,我從來沒想過,可以教會自己去築一道牆,或是教會自己瑜珈。我之所以不會修理汽車,並不單純是因為沒有工具。我以為,問題都出在沒有人教,所以才不會。但是Sudbury Valley「自由學校」的孩子提醒我,「不會」的真正原因,只是因為我不夠認識自己。

 

不會看地圖的人,不是「路痴」,而是因為在這之前,總是很幸運有人帶路,所以從來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周遭的環境。

 

總是睡不好的人,不是不會睡覺,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完全進入休息狀態。

 

覺得無聊而拿著遙控器不放,邊看邊罵的人,是因為沒有養成閱讀、聽音樂,主動去欣賞美和藝術的習慣,所以只能被動地等著「被娛樂」,就像住在鞋盒子裡等著被餵食的蠶寶寶一樣。

 

沒什麼朋友的人,不是因為生性孤僻,而是因為沒有跟舊朋友保持聯絡、認識新朋友的習慣。

 

不會用電腦、手機的人,大多不是因為年紀太老、學習能力有問題,而是從小有著對於不會的事物,都等著「有老師來教」的壞習慣。

 

生活圈子越來越窄的人,通常不是真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而是即使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卻因為缺乏「97歲的好奇心女孩」笹本恆子這種接受新事物的習慣,所以眼睛總是看不到新事物。

 

每年的新年新計畫都失敗的人,通常不是因為流年不利,犯衝沒去安太歲,而是沒有行動力,執行力,不知道怎麼具體訂定年度計畫,並且確實完成的習慣。

 

每天渾渾噩噩,不知道時間跑到哪裡去的人,不是真的那麼忙碌,而是沒有時間管理的習慣。

 

容易受騙上當的人,不是因為生性單純,請別往自己臉上貼金,你只是沒有仔細觀察的好習慣罷了。

 

對於時節變化不敏感的人,缺乏的不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缺的是像日本人那樣認真「過節」的習慣。如果每個假日都千篇一律的在家睡一大覺,看電視,出門逛逛百貨公司,當然無法區分端午節和中秋節的區別。

 

每天都養成「郊遊、小旅行」的習慣,用小朋友期待遠足的心情,每天充滿期待的準備著這一天的背包裡面的種種小物與零食,就會變成一個懂得生活滋味的人。

 

思索一下本來沒有,但後來養成的好習慣,是受到什麼刺激或是影響?

 

原本不運動的人開始運動,可能是因為檢查時發現健康亮起紅燈,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二十歲,受到刺激後,開始戒菸、戒酒,每天路跑、游泳,過著健康的生活,體重下降,改良的體態受到許多人的稱讚,因此有了成就感,而持續運動的習慣,甚至開始挑戰馬拉松,鐵人三項,或是跟著跑步認識的朋友開始爬百岳。因為得到成就感,又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惕勵,強化了一開始勉強維持的習慣,變成了真心喜歡的事。

 

喜歡吃,懂吃,而不只是看標價、排場決定食物的價值,就從嘗試不容易失敗的料理開始。知道這道料理是怎麼做的以後,再嚐別人的手藝,就特別有感。發現同一道料理,別人做出來的滋味更好,於是去深究原料、做工、調味、溫度的差別,因為不斷嘗試,逐漸深入,遲早就會從單純吃喝的「行為」變成品嚐美食的「習慣」。

 

養成欣賞別人的好習慣的習慣。

 

教會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內在。

 

你也會想看:

12道生活練習題 找回純粹初心

綠兔子 跟著節氣過生活

小二起在家自學 陳慧潔打破規則夢更大

 

圖片提供:
VisualHunt

褚士瑩

褚士瑩

文章 40

國際NGO工作者。長期協助整合緬甸公民組織,有效監督國際資源挹注緬甸革新。在台灣也與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弱勢族群、環境等議題。他喜歡寫作,航海,划獨木舟,騎自行車,喝黑咖啡,吃芒果。已出版「1年計劃10年對話」、「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等近5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