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餘燼下,阿育陀耶城
by 黃湘娟對於一座曾經在18世紀之前極盡華麗閃爍的泰國首都阿育陀耶(Ayulthaya)而言,如今,只能用徒留「蒼涼」來形容。不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仍然把它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可見此歷史古城之價值。
阿育陀耶王國是1351-1767年存在的一個、以泰人為主的王國。位於今天泰國南方,首都是阿育陀耶城,也稱「大城」。阿育陀耶王國由拉瑪迪菩提一世(King of Ramathibodi I,本名烏通 King of U-Thong)於1351年創建。當時,北方已有傣族所建立的素可泰王朝,它依賴素可泰所墊下的基礎,而青出於藍,15世紀時甚至併吞了素可泰王國。
阿育陀耶王國採用高棉吳哥文化習俗與語言,並與中國明朝、印度兩大國保持友好關係。在14-18世紀,阿育陀耶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具有系統性與嚴謹的城市規劃,包括道路、運河,因為與多國文化交融,在藝術發展與建築成就上,獨樹一格。
阿育陀耶城位於今曼谷北方約100公里,是大城王朝國王拉瑪迪菩提一世建都之城。今中央平原區內的昭披耶河(Chao Phraya River,中文俗稱湄南河)是主要貫穿的河流,河東岸的洛布里(Lopburi)與西岸的桑布里(Suphanburi),這兩座城市在航海貿易日益頻繁的情形之下,孕育出的新城鎮,即阿育陀耶。
阿育陀耶王朝計有416年的統治權,有33位國王以阿育陀耶城為首都,隨處可見高棉吳哥建築,因每任君王信仰不同,印度教與佛教寺塔混合於同一處者在所多見。遺憾的是,1767年被緬甸貢榜王朝大軍入侵,大肆破壞。
如「羅卡雅蘇塔寺」(Wat Lokayasutharam),一尊躺在戶外的涅槃佛像,總是人潮不息地有人來此上香膜拜。沒有任何文獻提及祂的建造時間,估計是因泰緬戰爭時寺塔建築量體被徹底破壞。臥佛身長約42公尺,高約8公尺,枕在堆疊成蓮花形的基座上,佛身是由磚塊與砂漿構築而成。從結構看,前方供台上還有一尊小臥佛,一大一小,相互呼應。
四周場域十分遼闊,僅剩下24根八角形磚柱,證明臥佛原始是住在寺塔大殿內。後方遠處伴隨祂的圓柱形磚塔,類似高棉吳哥形式,也有部分剝落,塔尖已不復見。地面剩下空曠的平台,據說是戒壇所在,因當時採用木構築以致毀壞殆盡。雖經日晒雨淋,佛陀臉部永遠的微笑,依然溫暖人間。
湄南河畔的「柴瓦塔那蘭寺」(Wat Chaiwathanram),據說始建於17世紀,也是高棉吳哥建築形式,國王為紀念母親而建,故也名為「貴妃寺」,每棟獨立的量體,皆展現了雕刻匠師的天賦與工藝,也展現了君王對佛教佛法的全心護持。
瑪哈泰寺(Wat Maha Thai)應該是最具知名度。祂有一個暱稱,名為「樹中佛首」。進入此區域,入目盡是綠色樹木,以及無數被毀損的寺塔建築群。大多數人是為了觀賞「樹中佛首」而來。據載,當時緬軍來襲時,不僅摧毀房舍,對於寺塔建築最珍貴的佛雕像,動念掠奪者眾,帶不走的任其散落場域內,日囇雨淋,終致雕像被樹身所包裹,留下「樹中佛首」的景點。嚴格言之,瑪哈泰寺不僅是一處寺塔群,祂應該也是一本泰國佛教發展史,可供後學參研。
至於始建於15世紀的「拉嘉布拉那寺塔」(Wat Ratchburana),參訪時需要穿過四周院落,重重拱門。走過無屋頂的牆體之後,只見下7層,上7層,影像更清晰。外牆雕刻十分精緻,不論佛像,獸身,皆是出自爐火純青之雕刻師之手。實則,此塔是一座墓塚。當年國王因塔拉查一世(King Intharachathirat I)駕崩,大王子與二王子為爭奪繼承權開戰,雙雙陣亡。只能慨嘆歷史的真實:「本是同根生,相煎也太急」。小王子即位,將父親與兩位哥哥的遺體火化,骨灰長埋於塔內。
歷史,總是如此真實地映照帝王家的權力爭奪劇碼。歷史,也留下珍貴的雕刻藝術與文化供後人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