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比叡山延曆寺
by 黃湘娟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同樣是日本人的聖山,在認識高野山之後,前往比叡山是必然的行履清單之一。更確切的疑惑是,聖山,佛山,怎會與當時的政治權貴爆發衝突?
坐落於日本滋賀縣與京都府交界的比叡山,有一座建造歷史超過1200年的延曆寺,以及寺院建築群,山下則是幽幽而壯麗無比的琵琶湖。延曆寺不僅是老寺,是天皇賜名的寺院,琵琶湖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湖泊。兩個老靈魂相遇,讓延曆寺與戰國大名織田信長先生的傳奇充滿了詭譎。
延曆寺是天台宗最澄大師,也稱傳教大師,於西元788年所創建,是天台宗的總本山。走在山間蔥綠茂密的杉林中,微風輕拂,那清淨與優雅已無須多言。據載,寺院佔地約1700公頃,真正是碩大中的碩大。全盛時期,擁有約150座寺院量體,是一處容納數千位研習人士與修行僧侶的大道場。
在遼闊的林間漫步,很難推估所謂的多少頃地是一個怎樣的數字概念。同時,也讓初訪者沉溺於無際的開闊中。實則,比叡山上的各座量體,在規劃配置方面相當條理分明。它共分四個場域,東區稱「東塔」,西區稱「西塔」,北區稱「橫川」。
以時間軸為主體,最早興建的「東塔」,創建人是傳教大師最澄高僧。這裡的總本堂是「根本大堂」。建築量體在延曆寺遇火劫後,1642年由江戶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重建。中堂內安置了自延曆寺創建以來,三盞1200年不熄的「不滅法燈」。我們參訪時正值室內空間部分維修,但是,仍然提供訪客進寺禮拜法燈。那幽幽微弱之火,照亮了俗子凡夫的心靈。
「東塔」還有山門、文殊樓、戒壇院、大黑堂、鐘樓、國寶殿、法華堂等建築群。鐘樓採用正宗紅色,穠艷瑰麗,毫不低調,我們參訪時有人正在撞鐘,此時此刻,已非日本的戰國時期,腦中仍然閃過一抺「暮鼓晨鐘」,生起一種穿越與警醒之念。
「西塔」位於東塔西北約1公里,是最澄大師的弟子、暨第二代天台座主寂光大師圓澄創建,院落青翠、杉林密茂幽深,始建於14世紀的量體釋迦堂,隱身山林中,那古雅的立面與斑剝的木構築,雖然已老態龍鍾,黃昏時陽光從高入雲霄的樹梢間隙透射到廊道上,那隱約的光影與侘寂,讓我無比感動。也驚嘆古人對於建築物採光的計算相當精準,絕不遜於今日依賴電腦的演算程式。
從「西塔」再前進約4公里,是隱秘在深山密林中的「橫川」,它是最澄大師弟子、暨第三代天台宗座主慈覺大師圓仁於1971年所創建,舞台式樣的建築造型及艷麗的朱漆,跳脫中土風。這裡,也曾經是日本著名高僧親鸞聖人、道元大師等的修行場域。建築量體四季講堂,也稱元三大師堂,有一種古色古香之美。
究竟,日本戰國時期的比叡山,為何有一段與大名織田信長先生交疊的傳奇故事?比叡山是天皇欽定聖地,也是日本佛教的母山,從「延曆寺」之命名可略知其大概。初始的比叡山除了擁有數千座建築群,更重要的是它同時擁有「武僧」,足見在日本戰國時期,比叡山地理位置所具有的戰略價值,其「武僧」的規模也十分龐大。
在歷史長河中,延曆寺曾因庇護大名淺井長政,其戰敗的軍隊躲避至比叡山上,造成與其交戰的大名織田信長雙方形成僵持局面。「僵持」是否釀成對方為了衝破僵局而展開激烈手段的關鍵點?後人不得而知。1571年9月,信長先生下令火燒比叡山卻是歷史的真實,山上大部分的寺院建築被烈火燒毀,武僧、修行僧,甚至庶民婦孺等數十人同時被殺害。
16世紀,火燒比叡山延曆寺的史實,一直沒有被遺忘。21世紀,戰爭的陰影仍然存在於大千世界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