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美好聖者之地!

by  黃湘娟

佛教大學內的覆缽式構築-蘭科特佛塔(Rankoth Vehera)。

今年7月,爆發不少國際大事件,其中之一,南亞島國斯里蘭卡官方宣佈國家破產,示威者闖入首都可倫坡的總統府與官邸---。這個人口僅2200萬的國家,面積是台灣的兩倍多,據報導是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動盪,其中因素錯綜複雜,外人難以理解,唯能引以為鑑。

 

西元前1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斯里蘭卡島上已有住民,他們是以打獵為生的原住民維達人(Veddahahs)。今天,斯里蘭卡國內的僧伽羅人(Sinhalese)則是西元前5-6世紀從北印度移民至此的雅利安人(Aryan)。

 

中國唐朝玄奘法師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曾描述他行履過一個名叫「僧伽羅」(Sinhala)的地方。從僧伽羅、錫蘭(Ceylon),直到1948年宣佈獨立,1972年變更國名為斯里蘭卡(Sri Lanka)。曾經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為建國走了一段很長也很崎嶇的路。

 

有人稱斯里蘭卡為「印度洋上的珍珠」。我個人以為,最珍貴的莫過於她的「甚深佛緣」。為甚麼歐洲人非來斯里蘭卡殖民不可?因為「紅茶」與「寶石」,當然還有其它政治因素。為甚麼世界各國佛教信眾非來朝聖不可?斯里蘭卡雖然不是佛教發源地,卻是發揚地,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北部等小乘佛教,都是傳承自斯里蘭卡。經典記載,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曾經遠赴僧伽羅島弘法,彙集成《楞伽經》,是一部直指身心性命與宇宙萬象本體的經典。

 

因而,這裡有最原始的釋佛遺蹟。尤其波隆納魯瓦(Polonnaruwa)古城,工匠之手與花崗岩連結,在尺度巨大的岩石上鑿出許多等身佛菩蕯雕像,件件栩栩如生,可稱鬼斧神工。

 

話說西元10世紀,國王波羅迦羅摩巴忽一世(Parakrama Bahu )以波隆納魯瓦為城堡所在地,宮殿與寺院等建築群,就在此城的各區域次第修建,因國王篤信佛教,一心希望創造波隆納魯瓦成為南亞地區的「聖城」地位。只是,盛極而衰的國力,到了13世紀後期,終於漸漸沒落,波隆納魯瓦不僅被廢都,甚至被叢林所淹沒,直到1900年考古學者發現它。

 

在建築遺址中,只見磚造的量體,多已殘破。所謂的議事廳、集會所等,只能憑個人天馬行空的妄想。但是,這裡仍有四區已於1982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即「宮殿建築」、「四方院」(Quadrangle)、「佛教大學」(Alahana Parivena Complex)建築群,以及「伽爾石窟」(Gal Vihara)石雕群。

「四方院」內仍殘存的瓦塔達格(Vatadage)圓形佛塔。

「宮殿建築」與「四方院」區域,引人注意的是圓形佛塔底座的精美石雕,和「半月石」配置。「半月石」,以動物和花卉圖案為主,共有5層,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它是一種隱喻,象徵宇宙運轉,示現佛家「成住壞空」之說。此外,半圓形的瓦塔達格佛塔(Vatadage)雖然外牆已不復存在,拾階而上,塔的四方各有坐佛一尊,莊嚴的法相仍可看出精緻的雕刻工藝已晉化境。

 

踱進「佛教大學」區域,視線會被一棟覆缽式建築所吸引。祂就是隱藏在林木密佈的蘭科特佛塔(Rankoth Vehera),外牆的佛龕大多已被歲月毀損。深入「伽爾石窟」時,驚嘆佛像是直接在整塊天然花崗岩上雕鑿而成,其震撼攝人的氣勢,讓我想起經典記載:「佛身端正,如星中月,光明超日,體長丈六」,釋佛身高似乎是今人的兩倍有餘。盤桓於等身「坐佛」、「立佛」、「臥佛」之中,恍惚不小心穿越時空,返回2500年前---。

 

Sri Lanka,一個「美好聖者之地」,甚深微妙,不可思議!

伽爾石窟的等身立佛(左)、坐佛(右上)、臥佛(右下)雕像。

圖片提供:
黃湘娟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43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