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紀念品

by  褚士瑩

我發現自己變成一個越來越會旅行的人,是在發現紀念品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虛擬的時候。

 

記得在Hard Rock Café極盛的時候,每到一個大城市,就會忠實的到硬石餐廳去,買一件印著當地城市的T恤。當時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我現在還繼續看到旅行的新手,每到一個國家就要買星巴克的馬克杯或隨行杯,意思是一樣的。

 

我認識一對英國老夫婦,幾十年來,他們無論去什麼地方旅行,都會到當地的紀念品商店,尋找手繪當地地名的白瓷針頂,回家之後,珍重的放在客廳的書櫃上,並且每天擦拭得一塵不染。直到最近這幾年,幾乎再也沒有人販賣這種東西。原本我以為這對老夫婦,一定覺得很悵然。沒想到我問起時,老太太只是聳聳肩,「你怎麼會這樣想?那些都是沒用的東西啊!」

 

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忍不住笑出來。可不是嗎?

 

有誰真的需要全套北韓郵票,多一件印著硬石餐廳的T恤,或是多一個星巴克的馬克杯?

 

 

我後來決定拍照是我旅行唯一的紀念品。

 

還在使用軟片的年代,我有一個箱子,專門收放所有的膠卷。

 

數位化以後,不知不覺,我已經想不起那個裝滿底片箱子的去處,那幾天我非常慌張,心神不寧,彷彿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被遺失了,但是又說不出到底失去了什麼。

 

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一張一張將過去沖洗出來的旅行照片掃描、存檔。但還是覺得不踏實,肯定還遺漏了什麼,想不起來。

 

又過了一陣,存滿我照片掃描檔案的隨身硬碟,忽然無論如何也無法讀取了,即使交給專救檔案的昂貴電腦公司,也回天乏術。

 

「這些年來,花那麼多時間去旅行的地方,通通都白跑了!」我懊惱地告訴一位經營婚紗攝影棚的朋友,他只是靜靜地告訴我,看了幾百對來拍婚紗照的新人,那些每一張都捨不得放棄、挑了兩百組照片放大、加洗、裱框的新人,並沒有比只仔細挑選五組的客人更幸福。如果真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挑兩百組照片的新人煩惱很多,因為他們家裡從床頭到牆壁到抽屜,每一個角落都是自己的照片,留也不是、扔也不是,萬一沒多久個性不合離婚,就更尷尬了。

 

然後,我突然就不在乎了。

 

在日本,有許多年輕人,每天對著手機自拍幾十張、甚至上百張自己的照片,但是沒有一張滿意的。但是,也有這輩子沒拍過幾張照片的日本老人,選擇在臨終之前,到相館去為自己拍一組遺照,因為人生到最後,不就只需要一張照片嗎?

 

那些在旅途中忙著寄明信片的人,到底為了誰的回憶而旅行?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記憶,推銷給對於明信片中地點沒有記憶的人?

 

那些在日本到處買伴手禮的人,知不知道東京車站裡就有專賣日本全國各地的名產店,所以如果只是為了買土產送人,根本哪裡都不用去。

 

有人說,這樣的店,是專門開給外遇說謊、假裝出差其實去會小三的男人,向老婆交差的。想想也是,否則網路購買,隔天宅配到貨到府,連東京車站都不用去。

 

我開始發現自己之前想法的幼稚可笑,為什麼會覺得沒有了紀念照片,就白去旅行了呢?每一次旅行,不是都已經早就進入我的生命,一點一點從內在改變了我嗎?

 

以我每天都喝不少的咖啡來說吧!

 

北歐教我咖啡本來就是坐下來,邊喝邊發呆的東西,而不是急急忙忙的拿著星巴克隨身杯邊走邊喝,世界上沒有真的那麼忙的人,如果忙到連坐下來喝杯咖啡發呆的時間都沒有,乾脆不要喝。

 

南歐教我咖啡是隨時隨地想喝的時候,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一定要在熱騰騰最美味的時候,站在路邊小店,一口一飲而盡的濃縮飲料,而不是把一份好咖啡,加熱水以後稀釋,弄得很難喝,取名叫做「美式咖啡」,然後花好幾個小時喝完。

 

生產咖啡豆的衣索比亞跟印尼的鄉下農夫,卻教我咖啡是想喝的時候,自己生柴火拿著小鍋子炒幾顆生豆子,然後手工敲碎以後,倒進沸水裡煮來喝的東西,一次當然只能做一杯,想喝咖啡就得花上一個鐘頭、像烹飪料理那樣蹲在風沙漫天的黃土地上專心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些喝咖啡的方式,都進入了我的生活,當我發現自己壓力指數升高的時候,就停下一切手頭的事、手機刻意留在案頭,出門坐下來專心喝,專心發呆。當我發現自己疲倦需要提神的時候,我會堅持不坐下,站著喝一小杯美味的濃縮咖啡,仰頭一口喝完後,配一小杯冰水,一面感受喉頭的回甘,一面立刻繼續投入原本正做到一半的事。當我跟喜歡咖啡的朋友在一起時,喝咖啡就變成了一種慢活的社交儀式,我們一起選豆子、研磨、烘培、烹煮,飲用,談生豆的日曝方法,談泰北山區趁青採摘的小顆淺培pea berry咖啡豆,談台灣為喜歡採取重烘培,以至於各種咖啡喝起來都同一個味道的遺憾,也辯論直接購買是否比公平貿易更好,分享我們在世界不同角落跟有機咖啡莊園相遇的故事。

 

自從開始成為旅行者,我再也沒有喝過三合一即溶咖啡,旅行到沒有咖啡的地方時,我自備喜歡的掛耳包,但是總是比我需要的量至少多帶一倍,這樣我自己喝之外,還能跟當地的朋友分享。

 

旅行在每天的日常生活裡延續,我不需要紀念品,不需要伴手禮,不需要照片,甚至不需要繼續旅行,旅行也會繼續。

 

圖片提供:
褚士瑩

褚士瑩

褚士瑩

文章 40

國際NGO工作者。長期協助整合緬甸公民組織,有效監督國際資源挹注緬甸革新。在台灣也與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弱勢族群、環境等議題。他喜歡寫作,航海,划獨木舟,騎自行車,喝黑咖啡,吃芒果。已出版「1年計劃10年對話」、「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等近5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