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馬.屠城記

by  黃湘娟

模擬當時的木馬造型。
美女,情慾,戰爭,三大元素,構築起古希臘時代,約西元前3000年,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特洛伊(Troia),被一匹木馬屠城的亡國傷痛。

 

特洛伊城於西元前16世紀由希臘人所建。一般以為,「木馬屠城」這場希臘人與特洛伊人的戰爭,不過是詩人荷馬(Homer)先生的天馬行空創作,它源於其作品《伊利亞特》(Iliad),作者以特洛伊城為藍本。其戰爭啟始的動機,是敘述兩男一女,在一場情愛慾望奔流的烈火中燃燒,最後漫延至血流成河-----。

 

其中一個版本,寓於神話故事:特洛伊皮皮安姆國王(Priam)之子帕里斯(Paris)認為阿芙羅狄蒂(Aphrodite)是最美麗的女神。後者為了回饋王子,將希臘國王阿伽門農(Agamemnon)的弟媳海倫獻送給帕里斯。為了奪回海倫和懲罰特洛伊,阿伽門農和他弟弟率領一支強大的軍隊向特洛伊開戰。

 

另一版本: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拜訪希臘國王阿伽門農時,其弟媳海倫與王子一見鍾情,繼而演出私奔,隨王子返回特洛伊。為了追回美麗的弟媳,乃決定向特洛伊開戰。戰事持續長達10年,民生凋敝,哀鴻遍野。最後,特洛伊淪亡於一匹被解送進城的駿麗木馬。

特洛伊古城遺址。
模擬當時的木馬造型。

一直以來,此故事的真實性存在許多疑惑,它有點類神話,脫離真實人生。直到西元1871年,特洛伊遺址被考古家發現,它坐落在今土耳其西海岸的希沙里克(Hisarlik),北臨達達尼爾海峽,始還原它曾經存在的事實。也許,歷史上的特洛伊戰爭,與荷馬史詩的描述並非同一件事。但是,「木馬屠城」已深深烙印在所有讀者的記憶中,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它對希臘,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啟發與影響。

 

那一天,雙腳踩在廣闊無垠的殘瓦中,遙想當時的特洛伊城,神交已久的帕里斯王子與海倫的情慾糾結,勇猛的希臘斯巴達聯軍,兩國經年累月的耗戰,人員傷亡不計其數。最後,希臘軍撤退了。他們是不堪戰爭之苦而撤離嗎?將一座巨大的「木馬」送進特洛伊城,是求和嗎?善良的特洛伊人顯然急於結束這場費時耗日的戰役,他們得意,忘形,一面推移木馬,一面暗喜戰勝了敵人。未料,木馬非木馬,木馬非戰利品,木馬是屠城的兵器------。

特洛伊古城遺址。
據出土的文獻記載,特洛伊全城共有九層,是不同時期的建築,最早是第一層至第五層,年代約在西元前3000-1900年,約青銅時代早期,特洛伊戰爭約發生在這段時間。直到西元4世紀,君士坦丁堡崛起,特洛伊城始湮沒於荒草中,見證了佛家「成住壞空」的不二之說。

 

「特洛伊故事」:「飲食,男女」,人生旅程中兩個最基本的元素,竟是繁衍並擾亂天下的關鍵所在。是反諷?或隱喻?

圖片提供:
黃湘娟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43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