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的讀書清單(二)

by  褚士瑩

4/23是世界閱讀日,如果流浪到異國,最多只能帶十本書,你會帶哪些書?如果有一天,因為某些原因,必須拋下一切,走向亡命天涯,褚士瑩推薦了他最想看的十本書。(前情提要:流浪者的讀書清單1~2)

 

 

3. 面對人生困境的時候:《被遺忘的疑問:有錢人死之前最想知道的24個生命問答

 

當我人生的秋天到來時,我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當我人生的秋天到來時,我要問自己是否曾愛過人?

當我人生的秋天到來時,我要問自己是否認真生活過?

 

這是韓國獨立運動詩人尹東柱的一首詩,我在車東燁神父的《被遺忘的疑問》一書中驚豔遇見,感性的描述與節奏式的語句,輕輕敲動著我的左心房。車東燁神父曾經懷抱成為工程師的夢想,後來進入首爾大學工學院就讀,但有一天他發現「比起發明機械,創造更便利的世界,直接影響世界真正改變」的想法,讓他轉而走向神父一職。

 

這本書寫作的契機,據說是來自於三星前會長生前留下的24個人生疑問沒有得到解答與回應。而為什麼一生擁有榮耀桂冠,又財富滿滿的國家級企業教父,卻在生命即將面臨尾聲之際,對人生有很多無法解答的地方,包括:

 

「只有一次的人生,為什麼非得如此艱困、折磨、痛苦?」(我們突然驚覺原來即使是家財萬貫的人其實更面臨痛苦與折磨。)

 

「看不見的世界,有必要了解嗎?」(每天忙碌工作交際,誰會去思考如此哲學問題?)

 

「科學持續蓬勃發展,世界將會完全改變嗎?」(是的,科技真的會帶給我們幸福嗎?)

 

「天堂和地獄,對我們人生有什麼意義?」(無論是誰都會想要知道這個答案。)

 

一個一個問號,接二連三拋出來,每個問號都像一顆巨石,重新敲擊我們的心湖!

 

車東燁神父,他不僅是一名神父,更是大眾作家、演講家,為了告訴人們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他四處積極散播「希望」,當他重新查看這24個疑問時,他決定以自己的生命經歷與安慰這個世代的恐慌驚懼為出發點,試著回答看看。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許多信仰之人的辯證與嚴肅的一面,但車東燁神父以極其感性與理性兼具的人文素養,加上神學的認知,不僅可以邊讀邊扣問自己,更可以從中去理解擴大我們對生命的認識。最重要的是,無論任何疑問,終歸回到「愛」。

 

我讀《被遺忘的疑問》,又再次看到自己的軟弱與恐懼,觸摸自我的缺憾與不足,因而理解人與人之間必須包容,尊重,以所獲恩典無所求給予。神父說:「當所有的人談論絕望時,我述說希望;當所有的人被時間追逐,而忘了自己是誰時,我試著找答案……」我覺得神父與其是用這本書回答了生命問答,倒不如說他用這些問答,重新寫給自己一封生命的情書。這封情書裡充滿了對人世之愛與擁抱,深深觸動我們已經結冰的心臟,於是我也想藉著這24個疑問寫一封情書給自己,我開始問自己……

 

當我人生的秋天到來時,我要問自己是否曾帶給他人傷害?

當我人生的秋天到來時,我要問自己人生是否美好?

當我人生的秋天到來時,我要問自己是否過得問心無愧?

 

4 . 既然成了流浪者,我想看懂世界:旅行魂

 

我時常聽到,荷蘭人跟瑞士人在其他歐洲人眼中,很有錢卻很小氣,這讓我想到電影《美味關係》(The Hundred-foot Journey)當中,來到法國南方的印度移民父親,堅持連住旅館也要殺價,讓他的青少年兒子覺得羞得無地自容,不惜跟父親槓上:

 

「我們今天可不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該付多少就付多少?」

 

但是父親卻疾言厲色地說:

 

「我們是印度人, 不是因為小氣吝嗇而殺價,也不代表我們沒有錢,而是因為我們勤儉(frugal)。」

 

「勤儉」這個字,在東方文化很普遍,我們也時常用此來衡量人事物的公平價值,反映在台灣人身上,往往捨不得花大錢整體提升生活品質,多半在無用的小東西上多花一點錢,可以帶來「小確幸」,並且相信這是一種「勤儉」。但是對於富裕的荷蘭人或瑞士人來說,只要是好的東西,價格多高都不貴。為了省一點錢一直買品質不良時常會壞掉的次級品,而不是花錢買品質最好、能夠永久使用的東西,才是最大的「浪費」。

 

生性較為樂天的印尼人、泰國人、菲律賓人,認為小錢不要計較,大錢才需要緊緊守住,所以對許多外人來說,這些國家的窮人非常「大方」、「亂花錢」,什麼小東西都買,去電影院看場電影,很輕易會在櫃台順便買超貴的可樂、爆米花、瓶裝的礦泉水,有錢人(通常是華人)卻很「吝嗇」,但事實是,菲律賓語中,根本沒有「勤儉」這個精確的字彙。

 

所以誰比較大方?誰比較勤儉?

 

當自己的母語無法表達的品德,硬要用既有的、已知的概念去詮釋,往往就變成了執拗的成見。我感謝旅行,讓我一點一滴的,學會這個世界豐富的潛規則,也逐漸學會欣賞跟自己不同的人事物。

 

不敢放膽去練習的人,沒有資格評斷。至於那些勇敢去練習看世界的,我總是充滿祝福,至於結果如何,反而是次要的了。

 

5.  想要拋下一切從頭開始:《在天涯的盡頭,歸零

 

十多年來作為一個在緬甸社會運動的工作者,很多人生夢想以Plan B結束的原因,並不是失敗,而是因為如果沒有Plan A的純粹完美作為指引,我們永遠無法到達Plan B會到的地方。

 

一段旅行的結束應該並不是已經征服世界了,而是因為知道了如何享用世界的角度,這就夠了,剩下的下次再說。從一開始就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沒做完自然也沒什麼失敗可言。

 

大學時代我遇到學習的瓶頸,對於眼前看得見的平淡路徑極不滿足,於是想去活一段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當時本來有一個Plan A,是去西伯利亞的葉庫題亞共和國學俄文、念葉爾庫茲克大學,Plan B是去埃及念開羅美國大學;後來成的是Plan B ,而且我的「六日戰爭」論文最後潦草收場,但仿古莎草紙作畫,倒是有模有樣。

 

當時說沒有些遺憾是騙人的,回頭想起來,卻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我人生的Plan A基本上總是落空,成的總是那個備案Plan B,就連不想繼續念本科政治系所,特意申請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念研究所,申請書也硬生生的被校方轉到甘迺迪政府學院,只好繼續念公共政策。所以後來我學會接受「人生不宜過度計畫」的事實,與其傲慢地認為我在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還不如做該做的一點準備,剩下的保持開放的心胸,一切交給命運的輪盤。

 

這種態度,看似隨機,但其實人生就像銀河星系一樣,總會將我們保持在適當的軌道上,沒什麼好擔心的。

 

無論是在旅途中的香港人,還是在馬來西亞的緬甸欽族人、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約旦的伊拉克人,還是在土耳其的庫德族人,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一種抵抗,每一個出走的願望都是一個自救的行動,而每個人算不如天算的走樣規畫,都是一個Plan B的人生。

 

老實說,我挺喜歡Plan B的人生。總是心想事成的Plan A人生,肯定很無趣吧!只有戰戰兢兢走在Plan B的路上才會發現,真正影響人生的,其實根本不是我們在做什麼,而是我們的生命本質是「誰」。每一個對生命的關注,都會帶我們走上一條獨特的路,看到只有我們才看得到的事物。即使總是事與願違的Plan B。

 

我甚至開始懷疑,真正美好的人生,或許本來就只有Plan B。

 

圖片提供:
褚士瑩

褚士瑩

褚士瑩

文章 40

國際NGO工作者。長期協助整合緬甸公民組織,有效監督國際資源挹注緬甸革新。在台灣也與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弱勢族群、環境等議題。他喜歡寫作,航海,划獨木舟,騎自行車,喝黑咖啡,吃芒果。已出版「1年計劃10年對話」、「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等近5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