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布拉格城堡
by 黃湘娟從小,對於「城堡」有一種特別的憧憬。也許是閱讀的延伸,從書籍文字摩挲中產生的妄想吧。尤其閱讀捷克作家卡夫卡撰寫的系列小說後,更添動力。
叫它「波希米亞」或「捷克」?有點令人混淆。需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上稍作演繹,可能較為清晰。也就是,捷克的西部稱為「波希米亞」(Bohemia),東部稱「摩拉維亞」(Moravia)。波希米亞是屬於經由易北河注入北海的伏爾塔瓦河(Vltava)流域 ;摩拉維亞則是屬於經多瑙河注入黑海的摩拉維亞流域。6世紀時,捷克人的祖先已經在此定居。
這個民族一直被其他國家所主宰。尤其16世紀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Habsurg Dynasty)的影響最徹底。王朝在治理時偏袒匈牙利人,對捷克人採取高壓,在300多年的統治裡,政治上重用出身奧地利或中世紀移民的德裔;在宗教上勵行天主教;在語言上採用德語,捷克人從此失去了權利、土地、國籍,甚至語言。
一戰結束,哈布斯堡王朝走入歷史,但是,捷克卻被推進另一牢籠,因美國的支持,1918年他們變成擺脫奧匈帝國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這個新興國家的組合十分詭異,兩個民族之間除了曾經同樣隸屬於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同樣採用西斯拉夫語系之外,可以說完全找不到共通點。因為,捷克是奧匈帝國中近代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斯洛伐克卻是充滿牧野風情的農業地區。就歷史觀點看,捷克自10世紀就形成自己的王國,文化先進;斯洛伐克自古以來一直附屬於匈牙利,從未獨立建國。直到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終於各自獨立。
城堡是許多歐洲國家的主要地貌,也是他們中世紀作為防禦外敵的堡壘。但是,布拉格城堡卻是一個「非圍閉式」的建築群體,它們與民居比鄰相融,城堡生活也是常民生活,沒有圍牆阻隔,沒有巨型砲台,非常獨特。
布拉格城堡坐落在伏爾塔瓦河西岸的山丘上,始建於880年,包含一座主堡,三間教堂,一座修道院,以及人們可以穿梭往來的老城廣場與民居。城堡內的「聖維塔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堪稱地標。它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開始興建,歷經三位建築師,直至1929年始完成,是區域中最壯麗的建築。哥德式量體,文藝復興樣式與巴洛克裝飾並存。進入室內恍如穿越時空,只見大穹頂結構的極致與堂皇,滿滿的聖像畫,示現一個莊嚴的宗教空間。朝聖者也有為了近距離參訪「慕夏的彩繪玻璃」(Alphonese Mucha Window),欣賞其極致的工藝。
除了教堂建築群之外,溫蕯斯拉斯廣場(Wenceslas Square)內市政廳的「天文鐘」,以機械鐘和天文錶盤組成。「天文鐘面」代表太陽與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行走的使徒」每小時顯示使徒和其他移動雕塑。中世紀的鐘匠不僅有創意,且對天文曆法有一定的研究與了解,充分展現這個民族的創新與工藝。
人潮穿越曲折街道,也為了窺探「黃金巷的卡夫卡」。巷中矗立的一群低矮建築,據說始建是為了一批專門替國王打造黃金飾品的煉金術士,讓他們有一個簡易的居所,時間約在1540年前後。作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於1916年租下22號「藍色小屋」驛居,從事創作,使得「黃金巷」隨著卡夫卡聞名天下。藍色小屋如今轉身成為展示卡夫卡文物的小商店。
擺盪在小說文字與現實場景之間的落差,在我面前形成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難免失落,卻也了知世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