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大無朋,婆羅浮屠塔
by 黃湘娟世間尚存最巨大的佛塔「婆羅浮屠」(Borobudur),為甚麼坐落在印尼爪哇,而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印度?
文獻記載,印尼日惹自古是爪哇文化的發源地。7-9世紀,佛教在此十分興盛。東晉法顯高僧(337-422年)從中土長安出發,經西域,前往古印度取經,依他著作的《佛國記》內容,他曾在斯里蘭卡、爪哇停留一段時間。而唐朝高僧義淨大師(641-?),循海路前往印度,也曾途經爪哇、蘇門答臘。可見,爪哇是當時取經者必走之道。
考古學者推測,婆羅浮屠佛塔始建於夏蓮特拉王朝(Shailendra Dynasty,772-830)時期,它是8-9世紀爪哇的一個信奉大乘佛教的政權。為弘揚佛法,王朝主政者開始大量興建佛教建築,婆羅浮屠佛塔是其中最巨大、也最知名的,興建工程持續了近50多年才完成。
要有多大的願力才能建造一座如此碩大無朋的佛塔?設計者是誰?為什麼建造?為了弘揚佛法?為了作為帝王權貴的陵墓?如何消失的?真的是因為附近的默拉比火山(Gunung Merapi,印尼文)爆發後它被岩灰所覆蓋?或者,原本篤信佛教的居民被外來的伊斯蘭政權統治,人民改變了信仰。是?或不是?婆羅浮屠沉睡了近千年,加上那個時代的人不覺得歷史的重要,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它的建造過程,以及消失原因。
直到1814年,大英帝國殖民印尼時,副總督Stamford Raffles一方面著迷於爪哇文化,一方面被當地傳說引起興趣,遂組織一支探險隊,前往這座荒廢已久的叢林進行發掘工作,才使得這座龐大的建築量體得以重見天日。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投入大量資源協助修復。
婆羅浮屠梵文Vihara Buddha Ur,意喻「山頂上的佛寺」。確實,它是建在一座岩丘上,其設計發想來自印度窣堵坡(即「寶塔」)概念,推測當時建材取自附近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約有200多萬塊,先將它們割切成大小不一的形狀,用榫卯接合,層層堆疊,建築量體完成後,工匠們再在石塊上刻下浮雕。
其本體包含塔基,塔身,塔頂共九層,逐層面積向上遞減,象徵佛教修行的三個次第:「欲界,色界,無色界」。塔基四周有階梯可登塔身,唯,如今最高三層,即塔頂鏤空的小型窣堵坡部分不開放參觀。我們只能在塔身迴廊遊走,觀賞建築立面鬼斧神工的壁雕,它們就像一部刻鑿在石頭上的大乘佛教史詩畫卷。
「畫卷」是這座佛塔的核心精神,也是最精華處。內容包含釋迦佛《本生經》,也就是悉達多太子從出生、悟道、弘法、涅槃的故事。《因果經》敘述人世間各種因果報應。《華嚴經》-「入法界品」是散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經變畫等。
在鄰近的博物館中,展示了專家推測有關佛塔的結構工程說明,它有規劃良好的排水系統,以適應當地瞬間暴雨來襲,為了防備積水,每個角上都有裝飾著滴水嘴獸的排水孔,而且,塔身都是實心的岩石,令人讚嘆古人的周全思惟與智慧。
在塔身處經行,處處佛龕遍佈,佛龕中有佛陀端坐,結跏趺坐,有各種不同的手印,有些佛陀的頭部已被盜走,剩下佛身仍端坐面向大千世界。如果可以居高向下俯瞰整座塔身,必然更能體會佛教的宇宙觀,也就是「巨大的立體曼荼羅」(安置佛像的土壇),可惜已被禁止攀登。
佛塔,被掩埋,被棄置,又重生;王朝,被毀滅,被取代。一切皆在輪迴中。如經文所喻示:「物質有成住壞空,生命有生住異滅」,如此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