闠閙中的清淨地,建仁寺
by 黃湘娟曾經參訪過江西奉新縣的百丈山,聽聞百丈懷海師的故事:「500年野狐身之因果說」,以及「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等。當我參訪京都「建仁寺」,這座以百丈山為藍本的寺院建築群,不免有一份似曾相識的親切。
建仁寺與日本兩位禪宗大師關係至為密切,而他們又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高僧榮西創立臨濟宗,是將佛教禪宗傳入日本的第一人,故被譽為「禪祖」。道元高僧則創立了曹洞宗禪法,兩人同時千里迢迢前往古中國學習禪宗,且皆長眠於建仁寺。
高僧榮西將宋朝禪院的茶風引進日本,於建仁寺設立每日修行中喫茶的習慣,故也被譽為「日本茶祖」。建仁寺是鎌倉幕府第二代將軍源賴家於西元1202年始建,並授命自古中國習得臨濟宗禪法後,學成歸國的榮西禪師為開山祖師,以當時的年號「建仁」命名,是京都第一座禪宗道場,為化解當時民眾對禪宗的不了解與反彈,榮西師於初期同時弘揚天台、密宗、禪宗,直到西元1213年,中土漢僧蘭溪道隆來此駐錫,才使建仁寺成為純粹的禪宗道場。
禪宗強調靜坐禪修,它不僅影響形而上的哲學思想,也滲透到生活茶道中。茶道在高僧榮西引入日本後,獲得當時許多貴族與武士的資助,其中包括16世紀大將軍豐臣秀吉。而「茶道」,也是建仁寺歷史的一部分。寺院內所植的茶樹,大多是榮西高僧從古中國宋朝攜回的茶種,在寺內廣泛種植,而今枝茂葉盛。雖然「種子」來自中國,日本人卻將「茶道.禪意.生活」發揮得淋漓盡致,「喫茶」、「茶道」,正是日本人率先引用的辭彙。
坐落在京都最繁華的花見小路「祇園」旁,建仁寺量體低調中卻不忘綠林意趣,這座寺院擁有不少至寶。如釋迦佛法堂上氣勢威武的「雙龍圖」,據說是西元2002年為慶祝建寺800周年,特地敦請日本畫家小泉淳作先生繪畫,他花了兩年時間完成。整體而言,「雙龍」的動作充滿神力,盤旋於法堂天花板上,人在下面行走,有被覆蓋,也有被庇護之意。我曾多次參訪建仁寺,唯去年(2023)適逢寺方開放釋迦堂,才得以詳實觀賞。
其次,江戶時代著名繪師俵屋宗達先生的代表作「風神雷神屏風」,以金箔作為材質,左側手持太鼓棒的「雷神」,右側拿著白布袋的「風神」,似乘風而來,動作活靈活現,頗有從畫中穿越而出,畫師內心的願力多大,才能創造出如此這般令觀者屏息的畫作。但是,據說現場展示的是複製品,原作現收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
寺院內區隔房間的襖繪與壁畫,有水墨形式,也有水彩表達,內容涵蓋花鳥、人物、歷史典故,甚至,在觀賞中遇見一幅<孔子問道於老子>的畫像,人在裡面走走停停,恍惚時空位移,以為真的遇見了「至聖先師」。
「大雄苑」和「潮音庭」的枯山水,僅僅利用石頭和沙子,卻已充分表達山水意象,示現一種都會中難得的侘寂美學。沿著建築廊道前行,外庭院,內庭院,那是相生相連的一種建築規劃形式,沒有盡頭的迴廊,沒有邊際的自然,不須言說,「清淨」已漫漶其中。讓人有一種「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寺」的清幽。
建仁寺,不僅是一方寺院建築群,它所傳達的哲思,包含佛禪,茶道,神龍,風神,雷神,孔子等,身為華夏子弟,您是否覺得那些生活元素與神話傳說很熟悉?日本人對中華文化的崇拜愛慕,承襲改良,最後甚至發揚光大。今日台灣人那麼喜愛日本文化,那意喻著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