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宣禮塔.藍色清真寺

by  黃湘娟

伊斯蘭教的寺院稱「清真寺」,也是「禮拜的場域」。它迥異於佛教與基督教之處,在於室內沒有供奉神像,牆面或天花板也無宗教聖像畫,因為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寺院主要提供穆斯林一個靜坐禮拜的地方。至於建築量體,其高聳獨立的「宣禮塔」(Minaret),是最重要的標誌。除了神聖之外,也包含財富與權力的最高象徵。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全名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The Mosque of Sultan Ahmet),也許是過度繁複,也許因為整棟建築被一種「土耳其藍」包覆,讓它自動多一個暱稱吧。

 

此寺於西元1609年由蘇丹.艾哈邁德一世(Sultan Ahmet I)所建,並指定由伊斯蘭最優秀的建築師錫南(Sinan)的弟子阿迦(Melnet Aga)擔綱重任。據說,建築師的發想:「是透過視覺衝擊與虛幻境界,讓空間更具攝受力」。一般認為,此作品不僅延續了「錫南建築」的哲理與精髓,甚至有青出於藍的表現。

 

清真寺基地原是一間賽馬場的部分區域,坐落在馬爾馬拉(Sea of Marmara)和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的交會處,那耀目的大穹頂直徑長達27米多,另外還有4座較小的穹頂,以及30座更小的穹頂。搭乘遊輪在海峽上巡覽,清真寺永遠是最耀眼的地標,而土耳其最知名的伊茲尼克(Iznik)瓷磚,也成為無可言說的代表。

從海峽上看藍色清真寺。

據說,當初規劃興建時,「寺院」不是獨立的個體,建築群還包括了學校、醫院、市場等設施,儼然一個綜合性自足的場域。然而其他量體不敵歲月淘洗,最終僅寺院建築完好的屹立至今。

 

藍色清真寺有幾個脫離當時社會價值的超越性。它為甚麼擁有六根宣禮塔?在它之前,唯聖城麥加的清真寺可配置六根宣禮塔,其他地區的清真寺都必須限制在六根以下,而且不含六根。是故意突顯它與麥加聖城地位相當?也有傳說,是建築師對國王的要求解讀錯誤,國王要求「金色」宣禮塔,變成了「六」根宣禮塔,因為土耳其語「金」與「六」發音太近,是或不是?這無異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另一超越性,它是一座典型的鄂圖曼帝國建築樣式,在構築上不曾使用一根釘子,可見當時的施工水準與工匠技術。殿內由四根稱為「象之腿」的大石柱承重,室內通透開敞。為迎合國王愛瓷磚成痴,大廳內僅兩組窗戶的牆壁上,就用了超過2萬多塊藍色瓷磚,它們都是在伊茲尼克的工廠所生產,更因為需求量過於龐大,以致產製不及,近看會發現品質參差不齊。但是,置身殿內,依然讓人恍惚走進一個藍色夢幻世界,平和與清淨油然而生。那不就是建築師阿迦的「烏托邦妄想」嗎?

室內立面牆壁覆滿藍色瓷磚。

土耳其這個民族從其先祖開始迄今,他們對虛幻空間與濃麗色彩的極致運用,幾乎渾然無礙。室內超過50種圖案的瓷磚樣式,繪著花卉與星辰的繁複壁畫,儼然向四周伸展出無量的生命力:仰望穹頂,藍色背景,金色的阿拉伯文可蘭經,密密麻麻地、像華蓋旛幢般覆被著下方信眾,彷彿在聆聽他們的禱告。當下,陽光從四面八方直射進來,透過200多扇小孔,再穿過每扇小孔上的彩繪玻璃,有點像彩色光影在飛舞,卻又靜默地不會騷動恭敬的禱告人----。

小窗戶與彩繪玻璃影像。(翻攝自明信片)

念想《觀世音菩蕯普門品》兩句偈:「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為其說法」。真神阿拉,耶穌基督,釋迦牟尼佛。聖者,想必無有分別。

圖片提供:
黃湘娟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35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