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小敦煌,在斯里蘭卡!

by  黃湘娟

遠觀鍚吉里耶獅子岩。

2004年,南亞大海嘯曾經造成斯里蘭卡沿海許多城鎮的大災難,估計有4萬多人喪失性命。但是,所有的佛教文物,包括石窟壁畫、佛像雕塑等,毫無損毀。生命的韌性與堅毅告訴他們,不驚不怖不畏,超過七成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相信「佛無所不在」的庇護他們。

 

「敦煌石窟」,是中國璀璨的古文明。而斯里蘭卡的兩座古城,丹布勒(Dambulla)與錫吉里耶(Sigiriya),擁有超過2000年的石窟壁畫與佛菩蕯雕像,被譽為「南亞小敦煌」,其豐富文物展現了這個民族的智慧與器度,也同時為他們藝術工作者精湛的才華,留下了不可抺除的輝煌事證。

 

坐落丹布勒古城內的石窟(Golden Temple of Dambulla),已經超過2000年,它屹立於山上一處至高點。據說西元前1世紀,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王朝的國王帕拉克瑪巴忽(Valagambahu),被敵人追殺,乃攜家帶眷隱居於此地的天然洞穴中,被當地住民與佛教徒所護持,時間長達14年。日後復位,以其財力資助塑造了五座石窟內100多尊佛菩蕯雕像與壁畫。

 

寺院入口是英國殖民時,1938年興建的一棟一棟類西洋風格建築群,從入口長廊可通達裡面五座連接在一起的石窟。感覺上,現代與古代融合的構築,沒有空間與時間分別,卻是大自然與科技的完美結合。

西洋風格建築群是丹布勒石窟寺院的入口。

每座石窟空間大小不一,第一座「眾神之王窟」與第二座「偉大君王窟」,是最讓我沉緬的。其中,滿牆的壁畫,有色彩鮮明,也有斑剝腐蝕。據說繪製時,皆以天然顏料為素材,不會殘留化學氣味。內容主要是闡述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至於雕像,則各有不同的佛法演繹,每一尊皆法相莊嚴.....。

 

另外一座古城錫吉里耶,最引人關注的,無異是「獅子岩」,或稱「獅子山」。海拔300多公尺的整體式岩柱,高約180公尺,這裡曾經存在過一棟華麗無比的國王宮殿,並且,它是結合了軍事要塞的建築量體,始建於1500年前。

 

此宮殿是斯里蘭卡國王迦葉一世(Kasyapa I, 477-495)在位時所建,他即位後將首都從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遷至此,隱居在孤絕的山頂上。躲避甚麼?懼怕甚麼?主要因為他本身庶出,無王位繼承權,乃弒父篡位,自立為「迦葉王一世」。身為虔誠佛教徒的國王,既破「殺戒」,又破「盜戒」,二六時中活在經典所述的「火宅」裡,煎熬痛苦,難以面對原來的環境,遂遷都至此,欲釋「心病」。但,心病卻是無藥可治。

 

親臨現場,發現迦葉王的鑑賞品味十分獨到,沿著階梯上山,四周護城河、精緻的花園、水池,極目所見,三千大千世界有情無情眾生,似乎皆在腳下。

 

進入石窟,也就是國王曾經隱身的空間內,牆面壁畫之瑰麗與精美,突顯了工匠之繪畫才華,飛天仙女,身佩瓔珞,手捧托盤,盈盈笑意,美妙婀娜,正是典型的阿旃陀藝術風格。

飛天仙女壁畫,身佩瓔珞,輪廓生動。

沿著石窟行走,旁邊設有一面「鏡牆」,有傳說是「懺悔之牆」?鏡牆之後的平台,只見兩隻巨無霸的「獅子爪」,是從整塊岩石上直接雕鑿的,雖然已斑剝,無異是巧奪天工之創作。更重要的,這座山頭儼然迦葉一世的堡壘,最終只安居了18年,仍然要還政給真正的王位繼承人。

 

圖片提供:
黃湘娟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34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