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療癒聖地,卡羅維瓦麗
by 黃湘娟我一直以為溫泉是用來「浸泡身體」的,卻不曾了知可以「啜飲溫泉」,且有身心療效。就在捷克,一個名為卡羅維瓦麗(Karlovy Vary)的小鎮,它有揚名世界的療癒飲品—溫泉。
據傳,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Karel IV, 1346-1378)於在位期間,曾將首都遷至布拉格,喜愛度假的國王,在一次皇家狩獵中,他的獵犬為了追逐一隻被利箭射中的公鹿,跌入滾燙且蒸氣泡泡洶湧的水池裡,不僅沒有被燙傷,反而治癒了牠的皮膚病。此後,國王下令專家學者們在該區域深入研究,得知那些滾燙的水是溫泉,且具有療癒肉身的功效。於是,國王計劃在這裡,一個名為卡羅維瓦麗,看似荒蕪卻擁有大量天然溫泉的波希米亞小村落,興建以治療為主的水療中心。

位處偏僻的卡城被授權開發為溫泉區,若沒有更多直接的醫學證明,溫泉具有療癒功能,是很難被信服的。1522年,一份醫學報告雖然證實了溫泉對人體的療效,但是,直到哈布斯堡王朝(The Habsburg Dynasty,1556-1740)統治捷克,溫泉旅館才櫛比鄰次在卡城陸續興建,起初還必須透過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作為誘導,來吸引人潮。由於一些知名的藝文人士,如貝多芬、蕭邦、華格納、歌德、席勒、巴哈等,甚至政治人物馬克思相繼來此度假,之後貴族們才陸續登臨,小住數天,巡遊於酒坊,觀賞表演,一陣歡欣忘情過後,接受溫泉治療。這是「水療聖地」的使命?先激起你內心的魔幻慾望,讓你一切歸零,感受幻有幻空的身心洗滌。算是一種內化儀式吧!
卡城的建築群是沿著特普拉(Tepla)河兩岸漸次發展的,各種樣式相互比拼,從維多利亞、洛可可,到現代主義形式皆並存林立,毫不突兀。林蔭大道、迴廊、森林步道,散落錯置,好一個漫活的小城風情。
晨起,步出旅館,經過河畔商店,選購一只溫泉杯,作為一日之始。沿著史塔羅卡(Star Lowka)行人徒步區,欣賞美食、玻璃工藝,以及品嘗一種幾世紀以來深受歡迎的薄脆餅,之後來到文藝復興樣式的磨坊溫泉迴廊(Mill Colonnade),此量體始建於1879年,由100根希臘式列柱構築而成,是捷克知名建築師齊塔克(Josef Zitek)的作品,也是此城地標。之後,眼前再度呈現一棟十分吸引人的兩層現代建築量體—斯普魯特溫泉迴廊(Sprudel Colonnade),只見裡面的人,正在悠閒地啜飲甘露般的溫泉水。

據說,這裡的溫泉是因為地表的高壓而湧現,以每分鐘3000公升的流量流出,它們具有40多種療效,估計有10多座溫泉迴廊可供訪客選擇。來此最多的還是歐洲人,且以中高齡居多。如果不僅止於為了治療,盤桓10天或半個月,美景、好水、安靜、空氣清新,如世外桃源般,眼耳鼻舌身五根應該也會得到療癒吧。
抱著一份朝聖心,我們順道前往離卡羅維瓦麗城不遠的瑪麗亞溫泉市(Marianske Lazne),參訪著名的巴洛克拱廊建築Lazenske Colonnade,然後,在裡面啜飲溫泉。當泉水緩緩經過溫泉杯的特殊設計,其彎曲有度的弧線過濾了高熱,再流入嘴中,通過喉嚨,次第浸潤全身,而在彌漫繚繞的情境中,會無端生起一種穿越時空,妄想與「水療聖地」之創始計劃者、英明睿智又有遠見的羅馬帝國國王查理四世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