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小鎮,Cesky Krumlov

by  黃湘娟

歐洲有些小鎮,既夢幻又真實,唯有用「絕色之美」來形容。在那裡優閒地盤桓數天,是多生累世再相遇的因緣吧。

 

沿著S形的伏爾塔瓦河(River Vltava)兩側,兩座島嶼般的高崗上林立著迷人的城堡與紅瓦山形建築,居高臨下,恍惚一幅中世紀風情畫,令人心生迷離與悸慟,它正是捷克第二古城—契斯積庫倫諾夫(Cesky Krumlov,簡稱CK)。

建築量體沿著伏爾塔瓦河(River Vlava)而建。

若從空中俯視,伏爾塔瓦河在市區形成一個S型的河灣,類似太極分割,將古城劃為兩部分,東北河左岸,是以古堡為主的「城堡區」與下游谷地;西南則是河右岸,以市政廣場為中心的「舊城區」。四周起伏的丘陵與蒼翠的綠色森林,紅色屋瓦點綴其間,儼然人間仙境,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存在感。

 

CK小鎮位於布拉格南方約200多公里,屬於波希米亞區。13世紀時,日耳曼、盧森堡等捷克裔貴族所掌控的金權勢力,相中契城地勢蜿蜒,水明山秀,因而在這裡落戶奠基,鑄造他們夢想的國土。

 

1302-1601年這段時間,他們憑著敏銳的商業頭腦與經營手段,積極培育啤酒釀造業和養漁業,四面八方的高端工匠與藝術奇才,蜂湧而來,使得一個沒落小鎮開始走向繁榮。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成就了契城一段黃金時期,一棟一棟巴洛克式類城堡量體,此起彼落地匯集成群。經歷17世紀宗教衝突與戰亂,契城的發展始漸趨緩慢。但是,富裕的王室貴族卻仍然大事修建他們的城堡,爭相展示個人的身份地位。

 

迄今,度過了極權統治與戰爭衝擊,整個中世紀城鎮卻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天意?據說是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建築量體皆蓋在十分陡峭、狹長的石壁上,前後左右都很難被攻陷。至於市中心建築群,則剛好被彎曲的河流包圍,任何新建築都很難擠進去。當然,攻擊者因其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未加破壞。關鍵因素還有捷克人對於古建築的保存十分用心,他們不僅留下量體,還經常舉辦許多傳統活動、音樂節等,增添其價值。讓這裡的居民「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易經繫辭》,完全發自內心對土地,對家鄉的愛戀與執著。

 

城堡入口有兩處,一是停車場沿坡而上;另一是「紅門」(Red Gate),則是較正式的入口,從那裡可以遠遠目視高聳的「城堡塔樓」(Castle Tower),也稱「彩繪塔」,它是契城的地標,始建於13世紀,原是哥德形式,幾度修整後變成了文藝復興風格。塔樓高6層,登上頂端,小鎮美景盡收眼底。

(左)穿越於小巷弄中,隨處可見「城堡塔樓」影像。(右)「城堡塔樓」夜景。

城堡裡還隱藏著一座豪華的巴洛克劇院,它是現今世界上僅存的三座之一。於1966年起已不再有固定演出,參觀人數也控制在每次20人左右,因為裡面的佈景都是17世紀中葉留下的。無論如何,「人體」對古蹟都有侵蝕性,如濕氣、腳步、攝影機燈光等。

 

從城堡走到小鎮,必須經過舊城的市政廣場,哥德式市政廳位於廣場東北邊,場中豎立著建於1716年的黑死病紀念柱。四周環繞著色彩多元的建築群,它們各展艷麗,門板雕飾與窗框設計,甚至牆面構圖,無不是主人創意的示現。小鎮,是以如此悠閒的形式記錄它的歷史。

 

城中漫步,耳中所聞盡是德語,剎那以為自己不小心走過邊界,進入鄰近的德國小鎮---。

舊城廣場上,立著黑死病紀念柱。

圖片提供:
孫本凡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34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