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以味蕾認識海洋!梗枋的船長娘林淑貞:漁村廚房是玩樂的料理現場,也是食魚教育的場域

by  吳孟倫
漁村廚房是玩樂的現場,也是教育的場域,透過味蕾認識當季漁獲的鮮美,在吃食與學習友善漁法的過程裡,重新認識台灣的海洋文化。

 

從漁村廚房的窗台望出去,寧靜的梗枋漁港停泊著幾艘以水桶橘、貨卡藍點綴的漁船,一落落亮綠色漁網整齊擺放港邊,與遠處的龜山島相映成趣,構成了專屬宜蘭的港邊風光。

 

距離龜山島最近的小漁村「梗枋」,在大溪漁港開發前曾是頭城第一大港,當地漁民自古以來與海共生,從梗枋出航的漁船多半使用友善海洋的「一支釣」漁法——以一支竿子、一條魚線、一顆鉛錘、一門鈎子向下垂釣深海魚,一次只捕撈一條魚。以此漁法釣上來的漁獲有著尚青的海味,也有不過度捕撈的心意,以身體力行傳承珍惜海洋資源的漁村文化。

 

沿著台二線來到靜謐宜人的梗枋漁港,碼頭的坡崁上有著一家主打親手做漁家料理、體驗漁村文化與食魚教育的「漁村廚房」。漁村廚房的主理人是船長娘林淑貞,從教職退休後,她轉身投入食魚教育至今九年,卻從不覺得累,反而越做越快活。

 

她爽朗地說:「做這件事我覺得很快樂、不會停!來我這裡用玩的方式做料理,在樂趣裡頭去慢慢學習友善海洋的觀念。」漁村廚房是玩樂的現場,也是教育的場域,透過味蕾認識當季漁獲的鮮美,在吃食與學習友善漁法的過程裡,重新認識台灣的海洋文化。

民眾們從認識漁獲來之不易、到自己料理海鮮,讓頭城不只有海產文化,更分享海洋文化。

一支釣、延繩釣、定置漁場:以永續漁法,保育我們的海洋

 

民國七十幾年台灣盛行海釣,漁獲豐沛。當時林淑貞與丈夫買了一艘船,取名「大發2號」,日日載著客人出航,以「一支釣」的方式捕魚;十多年後,海洋環境污染與過度捕撈的漁業現況讓漁源銳減,釣客們釣不到魚,林淑貞與丈夫也陷入收入銳減的窘境。

 

她切身意識到保育海洋的急迫與產業轉型的必須,於 103 年成立前身叫做「船長娘ㄟ灶咖」的漁村廚房,從賣海味醬、海味便當一路摸索,如今發展出藉由親手做海鮮料理,向人客們傳遞食魚教育與永續漁法知識的漁村廚房。

 

料理現場,船長娘林淑貞準備了一大箱當日現撈的新鮮漁獲,裡頭有色澤亮麗的白帶魚、眼珠清澈的大目鰱與石狗公、還有用一支釣釣上來急速冷凍的鯖魚與透抽。她像介紹寶物般拿起箱中「著時」的漁獲,一邊介紹起一支釣、延繩釣、定置漁場等友善漁法。

 

(上圖)牆面也紀錄了漁村廚房的發展史。/(下圖)現場展出捕撈畫面,讓民眾了解食物的源頭。

「一支釣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根釣竿在釣,釣上來的漁獲不多、也不會破壞海洋生態。六到九月是釣透抽的季節,十月份白帶魚會隨著冷風下來洄游到台灣,從富貴角開始一路往南經過金山、澳底最後來到龜山島。」像與友人閒談,林淑貞親切又生動地從永續漁法聊到魚的習性,用靠近生活的視角分享捕魚知識,「延繩釣則是不用釣竿,用長長的一排魚鉤鉤上千個魚餌,出港後沿路線放延繩釣,用這種方式釣到的魚種比較大型,多半是鮪魚、旗魚還有鬼頭刀;頭城知名的定置漁場又叫做『海上的大冰箱』,將特製的三層網子固定於特定海域,當魚群游過第一層網子百分之七十的魚還有機會游出來,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則會被捕撈上岸。」

 

介紹完永續漁法,她接著說起破壞式漁法為海洋造成的傷害。透過訴說,林淑貞希望站在第一線傳遞保育海洋的心意,「像是用底拖網捕魚,不但會破壞底棲的海洋生態,撈上來四、五十噸的漁獲互相擠壓、破壞蛋白質,不但不新鮮也不好吃。所以我們說食在地、用在地,盡量吃當地抓上來的友善漁獲,幫助生態永續。」透過了解漁法知識、培養食在地的飲食文化,達到食魚與食育教育的目的,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食用以友善漁法捕撈的漁獲,是做出一個更環保的選擇,也是以味蕾重新認識鮮美漁獲的體驗。

 

好學所以為師,專注教育的船長娘:做這件事讓我快樂

 

面對初相見的人客,林淑貞總能以穩健幽默的台風侃侃而談漁村廚房的理念,這樣的底氣來自她在教育現場奉獻三十年的教學經歷。她說自己有著停不下來的性子,因為好學更愛分享,所以做一位老師成了她熱愛的職業與志業。

 

退休後創立漁村廚房,於她而言是教育精神的延續,也是自我價值的創造,「我做這件事一開始純粹是想學習、想認識不一樣的觀念,開始推廣食魚教育後我每天都很開心!在過程中感覺到力量,讓我自己很快樂。」

 

林淑貞以解說帶領民眾了解捕魚第一現場,與頭城的漁村文化。

過去林淑貞在大溪國小附設幼兒園任教,投入海洋文化推廣後,她驚喜地發現自己以前的學生也在為傳承漁村文化努力,她感覺欣慰,也期待未來漁村廚房能逐漸成為資源整合的據點,讓保育環境、友善海洋的理念藉眾人之力傳到更遠的地方去,「我們的場域前有火車站、後有漁港,我有自己的漁船也有教育背景,我覺得自己有能力把資源串起來,除了讓更多人關注到漁源枯竭的問題,開始重視並保育我們的海洋之外,也能讓客人走進梗枋,發現這個美麗淳樸的小漁村。」

 

言談間,她一邊熟稔地處理白帶魚、取下新鮮魚肉,一邊望著港口的海說,「我到哪裡都一樣,像我在幼稚園當老師,我把幼稚園當成我自己開的去做,我就是有那樣認真的個性。現在做漁村文化,整個地方也是我關心的。」 作為土生土長的礁溪人,宜蘭這塊依山面海的土地孕育林淑貞成長,養成她爽朗的笑聲與開闊的胸懷。

 

成為梗枋媳婦後,夫家過去為地方鄰里、龜山島漁民服務的政治背景讓林淑貞與這個小漁村產生了更深的連結與羈絆。她笑著說,自己已經六十幾歲了,但因為每天都在做讓自己快樂、富有意義的事情,她感覺自己永遠停在 18 歲那樣朝氣蓬勃、充滿幹勁的狀態。

 

停不下來的林淑貞,未來仍會每天妝乎水水在漁村廚房的現場利索地殺魚、料理,日復一日以做教育的熱誠向來到梗枋的人客分享宜蘭風土的美與食魚教育,用自己的力量持續傳承台灣小漁村的海洋文化。

 

 

旅行,是與土地活在一起——
頭城五漁鐵 slow coast Facebook
頭城五漁鐵 slow coast Instagram

圖片提供:
碼秋映像

吳孟倫

吳孟倫

文章 1

曾任內容編輯兩年,現為自由工作者,具有七年採訪、撰稿之工作經驗。文章散見《聯合文學》、《文化桃園》、《大誌》等紙本刊物與 BIOS monthly、女人迷等多家網路媒體。 落下的字,是為慶祝人的脆弱性,因為有些生命的火焰,只有悲傷的眼睛才能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