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移人的力量 大廚在路邊--陳瑪莉:這台餐車,只賣有靈魂的泰國菜
by 賴品潔成不成功是我做的,不是你想的,怕了就什麼都做不到!
下午四點,新北市板橋區信義路150巷的三叉路口,汽、機車不斷駛過,轟轟作響。泰國新住民陳瑪莉將餐車從巷內推到路口,又拉著推車來回三、四趟,載送用具和食材。擺好設備,她踮起腳尖,拿抹布擦拭招牌、架好遮雨棚,「瑪莉ㄟ泰國美食」餐車開始營業。
白天當通譯 晚上做餐車
陳瑪莉上過美食節目「美鳳有約」,也是南洋台灣姊妹會所舉辦的「餐桌上的家鄉」活動講師,透過台灣民眾與新移民一同料理家鄉菜的過程中,認識東南亞文化。(你也會想看:《我的蛋男情人》帶馬欣回到味蕾原鄉)
今年3月的第一堂課,陳瑪莉開場第一句話:「台灣人都說蝦醬聞起來像腳臭味!」現場哄堂大笑。她接著解釋,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方式;傳統泰國社會以農業為主,農事耗費大量體力,農民下工回家沒心思煮飯,就把白飯直接淋上蝦醬、魚露、檸檬、辣椒,變成簡單方便的晚餐。
年初她做起餐車生意,選擇在住家附近巷口租攤位,因為比起店面,餐車的租金、水電費低很多,「先從簡單的開始,做好口碑,客人穩定了,有機會再找個店面也OK。」
萬事起頭難,沒有餐飲服務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頭一兩個月,陳瑪莉瘦了不少。餐車和店面經營不同,必須克服食材存放問題,店面有冰箱可以邊做邊賣,餐車得先估算量、備好料,現場製作;物價上漲、天候不佳、連續假期都會影響客源。陳瑪莉指著橫停一旁、距離餐車不到兩公尺的黑色廂型車,嘆道:「都遮住了一半攤位,路過的客人不容易看到餐車。」
同時擔任移民署通譯的她,一週有四天早上要出勤,常常早晨七點半出門,下午回家準備食材,張羅餐車,營業結束多半晚上十點了。好在老公、兒子有空都會幫忙,而且自己當老闆時間自由,累了就休息。
國中畢業時,熱愛烹飪的她想選餐飲科,父親卻認為電子工程未來才有前途。畢業後到工廠上班,結識台灣籍先生,間接促成這段跨國婚姻。
陳瑪莉從小看著父母做菜,自己觀察學習,國小五、六年級就會下廚。來台後小孩稍長,比較有空參與新住民團體活動,她的好手藝一傳十、十傳百,活動邀約不斷,開餐車也算是一圓心中的料理夢。
風味不打折 美味不妥協
「沒關係,不急。吃泰國菜要慢慢來。」看到客人匆忙掏錢的樣子,陳瑪莉笑著提醒客人。
料理要悠閒品嚐,菜餚製作卻一點都不得怠慢,為了確保料理品質,陳瑪莉備料工序幾乎自己來。市面剝好的蒜頭多有添加物,放三天就有味道,她用婆婆種的新鮮蒜頭,品質有保證,就是得自己花時間剝。堅持不用罐裝加工的檸檬汁,只得買檸檬自己榨;海鮮也要貨比三家,根據不同食材,跑不同市場和不同攤販買,邊做邊研究。
抓住顧客的胃,也要因應季節做菜色調整。冬天做炒河粉、咖哩飯,夏天就做涼拌類,還要加入創意變化料理。她看台灣人愛吃滷味,便用香茅、南薑、馬蜂橙葉、薑黃等泰式香料做滷汁基底,讓客人讚不絕口。
因為講究材料品質,產品利潤不高,其實餐車目前賺得不多。例如海鮮涼拌賣130元,蝦子一斤就賣220元,透抽一斤也要160元,還要花時間人工處理,這樣堅持的理由是:「我不買那些便宜加工的,我的家人平常也在吃。」
做料理,除了想賺錢,「也是想推廣道地泰國菜。」因此陳瑪莉盡可能使用傳統食材,像是青木瓜涼拌的美味關鍵在椰糖,但臺灣椰糖很貴,許多店家用砂糖取代,卻少了泰國風味。陳瑪莉認為少賺一點沒關係,希望把經典的飲食文化帶給大家。臺灣人越來越注重飲食衛生和養生,不是每個人都愛「俗擱大碗」,她相信只要自己的料理品質好,且符合台灣人需求,就會吸引消費者,「懂得吃的人,不會嫌價錢貴!」
開店至今約四個月,顧客回頭率很高,還有客人會特地繞遠路來買,讓她信心倍增。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企業工會理事趙倫崇就是常客,常常買回家和印尼籍太太分享。他表示,社會對新住民偏見仍根深蒂固,可惜大眾沒看到世界有多大,東南亞國家都在進步中。
會不會成功 做了才知道
有新住民朋友是創業過來人,因為開店太累而放棄,好意勸陳瑪莉:「做吃的很累喔!要想好喔!」但她認為成事在人,「成不成功是我做的,不是你想的!」但一開始觀念保守的公婆,剛開始也希望媳婦要顧家,擔心她做生意太累,照顧不到家庭,家人三餐如何安頓?她跟婆婆說:「我還沒做妳就怕了,怕了就什麼都做不到!」現在她即使忙,也照做三餐便當給先生、兒子,家人也都支持她。
陳瑪莉說,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成功,卻忽略背後要付出很多心力。對於未來,陳瑪莉依舊樂觀,因為她認真的活在當下,做好眼前的事,累積的都是自己的人生經歷。
「移人女力」系列由「非常木蘭」與「移人」共同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