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標籤貼到她身上,風吹就掉了——劉麗珠:「騎自行車的人都有自信」

by  廖昀靖
在台北街頭,每一個騎單車的人看起來都很快樂。

劉麗珠(Vicky),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新任董事長、YouBike執行董事暨發言人,媒體習慣稱她「YouBike(微笑單車)之母」。
國小的畢業典禮上,劉麗珠上台領了縣長獎。下台後,弟弟跟她說:「姊,妳兩條腿一直抖。」因為她的成績不夠好,不應該領這個獎。

 

「但是我是整個年級最熱心,為校長、老師跟同學服務最多的一個人。」在師長堅持下,那一屆的縣長獎增加一個服務熱心獎,頒給了劉麗珠。

 

「我是一個總是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劉麗珠明快地說話速度感,好像騎自行車,乘著風,自信地往前奔馳。

 

就是要騎上那輛阿公的大鐵馬

 

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新任董事長、YouBike執行董事暨發言人,媒體習慣稱她「YouBike之母」的劉麗珠來說,自行車的初始記憶,就是一輛童年中的大鐵馬。

 

「從小我對自行車的印象,就是那一台阿公載我去玩、吃早餐、喝杏仁茶的鐵馬。」沒人要求,小小年紀的劉麗珠心裡暗下決定,一定要會騎那一輛大鐵馬。

 

學會了,可是身高不夠,劉麗珠跨不上阿公的大鐵馬,但她有她的方法——帶著膝蓋上好幾個破皮,歪著身體,伸出腳穿過車架的三角框框,就這樣騎出去。

 

「我就是這樣,我就是要騎,把腳伸過去,歪歪斜斜地我也可以騎。」

 

在那個歪斜地騎車時光過去後,劉麗珠有很長的歲月與自行車沾不上邊。「我爸爸做自行車這個行業,我心裡想:『啊不就是阿公那一輛嗎?』而且在我上高中的時候,騎車的人已經不多了,是要賣給誰?」她帶著淡淡疑惑,大學畢業後也刻意與父親的企業淡淡地無有往來。

 

不進巨大企業工作,劉麗珠很清楚自己的選擇,她是父親的女兒不會改變,但成為她自己,是更重要的事。

 

他們都喊我台北小姐

 

劉麗珠並不是典型的「大小姐」。

 

她有著不容易被他人影響的剛硬個性。「從小我就很有想法,而且很堅持,如果我知道這是我要的,我通常不會放棄。」

 

大學時期的暑假,她都去中餐廳端盤子。

 

「是我自己要去的,沒有人要求我。」遇到父親帶著國外的貴賓來吃飯,劉麗珠面不改色,端盤子、送手巾,該服務的一點都沒有少。外國人看得瞪口呆,以為是父親的嚴格訓練。

 

劉麗珠在端盤子的過程中把自己歸零,積極跨越生活圈,去生活、去看、去體驗,藉著工作學習,看到更多社會樣貌。

 

在校園,同學都以為劉麗珠是從台北來的「台北小姐」。在餐廳的經理也打趣的跟客人說:「那個是來體驗人生的啦!」

 

劉麗珠知道「大小姐」的標籤沒辦法撕掉,那是她的出生,但是她的思想可以,她的內在可以。從意識到自己是他人眼中的「大小姐」開始,她就比別人加倍努力、堅持去證明——「我不是大小姐,我是劉麗珠。」

 

我把帶孩子當作一份事業

 

在成為YouBike之母前,劉麗珠當了很多年的全職媽媽。但這個「職業」並非説說,她真正把養育孩子當作一份事業來做。

劉麗珠全家於2019年參加大兒子Marcel耶魯大學MBA畢業典禮。
小孩沒考好成績,老師向劉麗珠說她的孩子老是粗心掉分數。劉麗珠告訴老師:「我看的是,二十年後,他是什麼樣的年輕人。他快樂嗎?他有自信嗎?」「我把帶孩子當作是一份事業,做事業看的是10年、20年,我要培養的是一個健康、快樂、抗壓性高、有想法、有主見的年輕人。」即便,中途遭逢挫折。 

 

大兒子在九年級時罹癌,經過半年的治療期康復。「他回歸游泳隊,就拿下州冠軍。」劉麗珠堅信是游泳帶給她兒子足夠的抗壓性。但挑戰還沒結束。大學擠進名校,這個曾經是游泳隊隊長的孩子光環盡失。「他感覺自己什麼都失去了,沒辦法肯定自己。」劉麗珠說當時大兒子把自己封鎖在電玩裡面,「在遊戲裡他是 leader,但一出來,他什麼都不是。」他沒去上課,不交作業,直到被院長勒令休學。

 

「我那個時期非常焦慮,我很怕他垮下來。」劉麗珠沒經歷過的「沒自信」,彷彿加倍的在大兒子身上展現。後來大兒子成功復學,畢業後在紐約得到一份工作,一做就是十年,從一個小專員一路做到創新部門主管。從小游泳的肌肉似乎又展現力量,幾度看似溺水,卻只是因為沒被放到適合的水域,因為肌肉足夠強壯,換到對的環境,如魚得水。

 

不論是堅持要孩子游泳,或是把眼光放長遠,劉麗珠養育孩子的方法得到驗證。「二十年後是什麼樣的人?他未必名列前茅,他就是一個踏實的人,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快樂、健康的年輕人,這就是我養育孩子的目標!」

 

孩子大了,她「事業」有成。當父親需要她,劉麗珠決定回台灣展開另一項事業。

 

做一個有覺知的人
 

2008 年劉麗珠受父親徵召返台,接手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劉麗珠2014年陪同父親劉金標完成80歲環島。
回國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學騎自行車。從上、下車與戴頭盔的方法,全都從零學起。「我一定要自己去騎。要把自己當作使用者,如果我都無法接受,我們憑什麼要消費者接受?」挑剔性格完全展現,從河濱自行車租借到單車環島,她全部身體力行,每一個環節都開檢討會。

 

「做一個有覺知的人,你永遠要很清楚地去找到自己的感覺。」劉麗珠講得很決絕,作為一個產品的開發者,交出去給民眾的產品必須自己十分滿意,無可挑剔,才可以端出去。「你要有很明白的感受力,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不好,就要去挑剔它,改善它。」例如顏色。

 

當初 YouBike 從工廠打樣出來,劉麗珠一看到樣品的顏色,氣得跳腳。「開什麼玩笑,我說這個橘很難看,我都不想騎,誰要騎。」

 

小時候,劉麗珠到姑媽的布行,牆上一列各式花樣的布,姑媽考她哪一匹布最漂亮?「我就挑了一支,姑媽也認同那是最好的一支。」劉麗珠說自己不是學美學的,可是她對東西的美醜,尤其是顏色特別有覺知。「我說,這個樣品的橘色『凊凊』(臺語),我不要,我可以講清楚為什麼我不要。如果你不認同,你要說服我。」



從顏色到車體的細節設計,劉麗珠沒有設計背景,但她有清醒的覺知跟強大的執行力,沒有任何一個小關卡,可以被含糊帶過去。

 

每個人的成年禮

 

2009 年與 2010 年,劉麗珠連兩年帶隊到荷蘭、巴黎考察城市自行車。當時聽到講師在談單車與自信心的關係,她聯想自己的孩子在游泳上強壯的收穫,回台後每一年都堅持辦理「單車成年禮」。

 

「騎自行車除了要平衡、要前進,每一個路口、每一個狀況,你都要自己判斷,無形之中已經在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推廣自行車文化時,面對孩子,她最在意的是「單車能帶給孩子什麼視野、能為孩子創造什麼改變?」

辦活動響應聯合國6月3日世界自行車日。


不僅是孩子,劉麗珠說自己很雞婆,老是看不順眼的東西就無法接受,例如:「夫妻關係」。

 

「我不要看到一些太太們,一直在委屈自己配合先生。」她自告奮勇組了一團單車夫妻團,透過騎單車環島,要讓別人體會到夫妻關係可以有不一樣的模式。「騎乘的過程中,我先生總是跟在我的後面,縱使他的體力、騎乘能力都比我好。我們告訴所有的夫妻,兩個人出去騎車就是要這樣,要互相配合速度,騎車的旅程才會長長久久。」當夫妻處於未知的路況中,使彼此的關係有新的碰撞,誕生不一樣的互動模式。

劉麗珠與先生已六度完成環島,先生婦唱夫隨一路相伴
「蛻變,是單車成年禮的本質。」在不一樣的關係上,都能因為共同挑戰而變化。這是劉麗珠認為自行車可以帶來的契機。對於個人是如此,對於城市也是。

 

會微笑的單車 會微笑的人與城市

 

「 YouBike 也是被我爸叫『哩來』,臨危授命。」劉麗珠說她的俠女個性又來了,當初她因為愛玩、會玩,所以帶著大隊人馬出國考察自行車,她一連去了兩年,自行車的發展藍圖,她有。

 

2012年推動到台北市的時候,劉麗珠與建制小組不斷開會,修正再修正,上線的前一刻她很擔心。「結果大家愛死了,但我反而更害怕了。」劉麗珠知道她的才華不在管理系統,她把合適的人放到對的位子,自己跳到發言人的角色。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劉麗珠認為在台灣,自行車是很讓人驕傲的。


(上圖)2019年荷蘭烏特勒支副市長訪台。(下圖)2016年帶交通官員至日本島波海道考察Blue Line。
「台灣的自行車文化,以及現在 YouBike 的發展,包括基礎建設,友善、安全的騎乘環境,以及人們在騎單車的態度,已經凌駕荷蘭、巴黎了。」她說得肯定。「我去餐廳吃飯,常常聽到旁人在討論,我又騎了哪條公路,騎了幾公里。」那份驕傲裡包含自行車的設計、道路的規劃、交通法規的配套,最關鍵的還是人們熱愛單車的心。

 

「在台北街頭,每一個騎單車的人看起來都很快樂。」連帶的,整座城市都幸福了起來。她回想十年前,在一座大城市裡哪裡有地方可以騎車,現在汽車會在轉彎處讓自行車先行。從硬體到人心的變化, YouBike 在城市中促成了很巨大的改變。

 

當時五十歲的劉麗珠接手基金會,以前的同學都要準備要退休,又十多年過去了,她仍對退休這兩個字很困惑。



「這個事業我才剛開始十三年耶,你想,你大學畢業剛出社會十三年的時候,你在想什麼,不是正有熱情,正有抱負的時候嗎?」劉麗珠說自己對所有事情都還有用不完的好奇心,她沒有想過要停止。「為什麼要退休?我想不到理由。」

 

劉麗珠帥氣的結語,我彷彿看見童年的她,把一隻腳伸的老長,不怕跌倒,撐著歪歪斜斜的身體也要騎上阿公的鐵馬,奮力往前從不減速。

圖片提供:
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

廖昀靖

廖昀靖

文章 8

書寫時,身體與世界的暖度是那麼地剛好! 熱愛的植物、動物與土地都充滿魔法,持續對話,側耳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