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書房 中年後的你,是否有一張快樂的臉?

在我看來,中年人的臉,可分:快樂的臉,不快樂的臉。一半一半。

 

快不快樂藏不了,可以被人直覺敏銳的嗅出來。人的心境,像是隱藏在臉龐上的某種符號,不管他想要隱藏遮掩些什麼,都藏不住。不快樂,連笑都苦。

 

擁有快樂的臉的,未必是際遇好的。

 

擁有不快樂的臉的,未必是最操勞的,也不是經濟狀況最差的。

 

有虔誠宗教信仰的、有豐足退休俸祿、有安穩家庭、妻賢子孝、兒女上頂尖名校的……未必有快樂的臉。相反的,有的人還常常一嘴國仇家恨、動不動埋怨,又看誰誰誰不順眼。

 

 

兩種人有著快樂臉的人

 

在我看來,有快樂臉的人,只有兩種:第一種,還在持續運動以保身心健康。第二種,還在學習的路上。

 

一個身體還能自由活動的人,心情才可能舒爽。自律性的保持運動習慣,表示身體沒什麼太大毛病,他還注重著自己的體態,希望活出一種姿態。

 

而一個還在學習的人,至少還企圖讓自己活得很有趣,感覺世界上還有很多新鮮事可以探尋,還謙卑知道自己不足,還想再過得更充實。過了中年,幾乎不必再為「謀生」學習技能,只要為「開心」學習某種藝術、技術或專長,也許他只是沒有目的東學西學,但講起他想學的或新學的,總是喜上眉梢。

 

中年後還能快樂活著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一個中年人,如果他看起來還快樂,那是因為他的眼中還有光,還在追求著什麼。神采奕奕,因為心裡還燃著希望。即使那個希望,只是小小的火花與燭光。

 

如果中年後你還想有張快樂的臉,那麼,請你把目光從外在移入內心。

 

我們先來悲觀的計算一下。你到底還有多少時日?

 

我們用75歲減去自己的年齡,再乘以三分之二,那是你可以清醒及可以自由活動的時間。

 

為什麼是75?我們平均年齡不是都到快80了嗎?別計較這些,因為以台灣人來說,躺在床上到離開,平均竟然有7年。

 

那不能自主的7、8年,如果我們腦袋還算清楚的話,受的苦應該足以把人生擁有的快樂擊沉。真是不敢設想。然而,那卻是鐵錚錚的「平均」事實。

 

我祖母高壽,98歲走的,但她從85歲躺在床上之後,過的是日日呻吟的生活,健康檢查一切沒問題,但是神智漸失,人越來越佝僂,到最後連自己哪裡痛,都說不出來,想來實在讓人痛心。

 

照上面那個算式,我清醒的時間應該不超過13年。你算一下吧,鐵定像個自以為富有的皇帝,一查帳才發現國庫空虛。我們的時光早已被偷偷蝕去。

 

更慘的是,你還可以計算一下,和你最愛的家人或兒女,你還能相聚多久。以50歲為例。現代人都忙,如果你每天能夠和家人相聚(眼對眼,而不是各自對手機)1小時,那麼你就把75歲減去你的年齡,再乘以三分之二,再乘以365天,除以24(一天),答案是不到300天!而且這300天,還算得太多了,是「全部家人」的總和……。

 

(75-50)× 2/3×365×1÷24 = 3253.47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忙碌的父親,每天平均和孩子相聚恐怕只有15分鐘,只看到孩子的後腦勺。

 

那麼你只能乘以0.15。

 

乘出來,多麼可怕的數字,我們跟歷史上已經離開的古人一樣,總自以為,還有許多日子。

 

 

事實上,你和孩子相聚的時間還沒那麼多,因為他們越長越大,結婚成家之後,很可能過年過節才看見他們一次,而且來去匆匆。

 

呵,時間那麼少,你還挑剔他們什麼?還不好好讓他們對你有好印象?你嘴裡叨叨念著「我這是為你好」,關心著未來,卻忽略了現在。

 

和所愛的人相聚的時光,何其的短,何其的寶貴!怎能不且行且珍惜?

 

不該急的,妳急了,該急的,妳卻不急!

 

我們常常不假思索的「畫錯重點」,又一意沉迷。

 

談談女人吧。女人,當妳「不太年輕」後,妳該急什麼?

 

我發現,社會比較原始的時候,對女人「年輕」的定義嚴格得多。

 

民初,到20歲沒嫁出去,肯定是個老小姐。才女兼美女林徽音在24歲嫁給梁思成時,在此時算是「還早」,但在當時已屬大齡晚婚女性。

 

越文明,越晚婚嫁,成為世界共同傾向。對人口紅利來說不是好事,但對於女人來說,不是壞事,一來,它讓「鬧鐘」晚點響起,讓女人不用太急著應付生殖期種種責任。二來,女人在所謂年華老去後,還有青春之外的價值。

 

當然,「不太年輕」的壓力不少。我在上海讀EMBA時,發現這些優秀男人娶的都是大學時代的女朋友!也就是說,在中國,女性如果沒有在大學時期趕快抓緊優秀男人,一出社會常會面臨「親愛的,別人的」窘境。他,不是已經結婚,就是已經有了不可背叛的穩固女友!

 

當然,中年後重組家庭也是有可愛的。時代一直在變,我們誰能不變?有時候,第一個選擇未必最好。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那些被重組的家庭,其實都有它不得不變的原因。無心也無意,留著也無益。

 

女性在面對青春逐漸消失時,的確有惶恐。但是惶恐歸惶恐,怕死了也沒用。

 

除了自我提高對年齡壓力的忍耐度,消除自己的焦慮感之外,並沒有別的方法。

 

外表上,妳可以儘量保持年輕,但是事實上,四、五歲大的小孩一看到妳,就可以分辨妳是「姐姐」還是「阿姨」還是「奶奶」,我們也不必自己一直騙自己。我們可以維持「適當好看」,但很難在不太年輕之後還偽裝自己如新摘草莓那樣鮮豔欲滴。

 

當個女人,其實不必怕自己老了,因為老是一定會老的,應該要怕的是自己活得「皮」了,或「疲了」。皮到只想窩在小世界,疲到完全不打理自己,

 

把吃喝拉撒睡就當成人生的第一志願。

 

沒有活力的男人和女人都非常可怕。旁邊的人都有陽氣被她吸光的感覺。如果妳都不認為自己活得很有意思,那為什麼別人要一輩子來愛妳?

 

那麼,「不太年輕」的女性,應該要為自已做些什麼,以確保自已還在「活力」狀態?

 

 

一,除了找到對象外,妳的人生一定要有自已的TA(目標)!

 

妳是否有夢想未完成?特別是那些一旦妳現在不去嘗試,到老了妳就會更沒勇氣去做的事?別再找理由了,就很多技能與專長而言,妳在30歲前沒有變成專業人士,日後妳再厲害也只能混個「業餘」。

 

在我看來,不少女人在進入家庭生兒育女之後,若還能開拓新天新地,通常有幾個因素:一,雙方家庭經濟狀況佳,她又有本領可當家庭掌舵手。二是她自己企圖心和成功欲望也強,本身也有專長。三是家門不幸,沒遇著好對象,或被拖欠了一身債,為了養孩子和活下去只好出來打拼,破釜沈舟,才發現靠自己最穩當。

 

二,妳要發現一種興趣和專長,讓妳感覺到喜樂,是謂「心流」(心理學家所說的Flow)。

 

妳可否找到一種只要妳想做它,就算沒有報酬妳也能樂在其中,為之廢寢忘餐的東西?如果有,妳的人生路再難也會找到光。就算沒有別人給妳幸福,妳也會自己找到妳的幸福。

 

女人要的幸福絕對不是只能狹窄限制在愛情上或安穩婚姻上。

 

一世安穩守護,是女人年輕時的渴望。但狀況會變,人會變,有時在在不得已,只是我們既傻氣又可愛,以為在海誓山盟時可以用一個誓約綑綁所有可能。

 

執子之手,相看兩不厭當然有,但之中有多少風波,又豈須說給外人知?

 

三,妳要懂得什麼是假的敵人和真的朋友。前者妳不如對他寬容,後者必定要對他真誠。至於假的朋友與真的敵人,不必爭戰,越遠越好。

 

四,妳要有理財的本事,有開源的能力。相信此時妳已忘卻「上古時代」要靠男人打獵回來才有肉吃的事兒,妳也該明白年紀越大越不可能有白馬王子來為妳斬斷荊棘,把妳吻醒,「天生註定會有人來愛妳」的欲望可以看看電影滿足一下,不要在現實中天荒地老的等待。

 

有個統計數字很值得參考:以日本高齡女性為例,不管她們婚姻狀況是否存續,只要她們有資產,就會自覺活得幸福(《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山浦展著)。

 

五,在這個男人多數不打算養女人,或就算有心養也未必養得好的時代,妳一定要有養活自己的技能,這個技能還不能被AI取代。妳要懂得好好貯藏採集來的果實(這叫做理財),如果可以,請進一步要用這些成果來創業或創造一個一直有飯吃的未來。這個時代,男人已疲於奔命,妳不能像上一代女人一樣,信仰一個男人可以終生供給妳衣食無缺!她們這麼信仰著,但過得好的有幾人呢?而且妳,沒有她們那麼容易滿足!

 

你最愛聊的往往是跟你無關的事情嗎?

 

我有個奇妙的發現:那些一直以沒時間推托很多有趣或有意思的事情的人,通常是活得最沒有成就感的人!

 

女人的人生,往往花在根本與自己無關的事上。比如,一群女人的下午茶,講了幾個小時,聊的都是目前正流的的八卦。

 

現代女性常常把時間花在談論「跟自己無關的事情」,或者在煩惱「其實妳煩死了也沒有用的事情」上。

 

那就是在咀嚼資訊的糟粕,而忘了把最重要的時間和美妙的心情拿來釀智慧的酒。

 

帶著傳統的腦袋而活在資訊時代的女人,什麼都關心,就是常忘了關心自己,任由帶著情緒的是非把自己弄得像怒濤裡的一葉浮舟。

 

人生真的很有限,如果把這些完全無關的事情,都當成自己的事情,那麼誰真的會做好時間管理呢?

 

千萬別任由美好人生,硬生生被各種資訊垃圾塞滿。先想想,關不關妳的事?再決定要不要為此而情緒起伏!

 

如果妳好好運用時間,妳會發現人生非常美好。把時間用錯地方的人,會一步一步踏向沒有光的所在。

 

 

        名: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

        版:有方文化

        者:吳淡如

作者簡介:台大法律系學士、台大中文研究所、台大EMBA雙碩士,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現為知名作家及主持人,思考人生,一直是她的樂趣,抓住種種生活樂趣,人生就能有源頭活水來!中年之後,她最大的自在是:再也不勉強自己,深信:活得越久,就是活得越好!

 

同場加映

嚐一口她的乳酪,品味四十歲後「慢慢弄」的自在

家庭主婦「撩落去」,憨人精神的細粒籽油行

移民鍾慧沁,以料理連接昨日香港與今日台灣

圖片提供:
有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