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這堂課|學生視野 巧婦的春天 永續的明天: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 陳怡君

by  詹傑宇
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除了讓媽媽二度就業,更希望的是協助那些「想改變的女性」

從台南市中心頂著熱烈的太陽騎了將近五十分鐘的車程,才終於抵達位於學甲區的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創辦人陳怡君手拿織到一半的黃麻袋並用燦爛的笑容迎接,跟太陽一樣熾熱的是專屬台南的熱情。

 

工作室各式各樣的紡織原料堆疊如山,巧婦們專注凝視著手中編織的黃麻布袋,像照料親生孩子般細膩,裁縫機聲響像是母親安撫孩兒的輕聲,空氣中瀰漫一陣溫柔。

 

 

巧婦的前世今生


「回來學甲後,發現都市與鄉下對婦女二度就業接受度真的差很多。」陳怡君手推著眼鏡,至今仍無法忘記當時的衝擊。畢業於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的她,如大部分的北漂青年,前往台北找尋園藝相關的工作,「當時曾想過開自己的工作室,不過剛好在就業的期間認識先生,婚後便和先生回台南生活。」

 

在鄉下求職時雇主會很擔心員工「媽媽」的身份,往往會被詢問「有沒有結婚?」、「有沒有生小孩?」,雇主十分擔心女性員工就業到一半離開職場。儘管陳怡君應徵很多工作,卻與其他婦女一樣,因為媽媽的身分無法順利就業。

 

「接觸紡織的原因是因為我去上了朋友的課,學習過程中覺得非常放鬆。」加上紡織時間、地點十分彈性,不需要集中上班,可由婦女在家代工織布,因此陳怡君再度燃起成立工作室的念頭;不過這次的工作室方向並非園藝,而是織布。

 

 

工作室創辦初期以「紡織」為主,但後來發現紡織是一個很大的產業,特別是紡織原料很難自己加工捻紗,所以決定將重心放在「編織」。「紡織是紗線,需要有機器,紡織的經緯線編織很明顯,強調要有經線才有緯線;編織則沒有很明顯的經緯線,編織以容器為主,盒子、籃子、背籃等。紡織是出布料,編織則是用在生活用品上。」對陳怡君來說,編織是一種「跳脫原本生活、學習專業技能」的工具,於是巧婦織布工作室就這樣誕生。

 

農村生活觀察家:幫助婦女也顧永續

 

工作室第一年以「招募」為主,希望找到對於編織有興趣的婦女;第二年則是「培訓」,針對每個人的興趣與專業安排織布、車機、染色等課程;第三年是產品的「加值」,纖維的再利用、包裝設計。陳怡君指著旁邊的巧婦說:「農村中媽媽大部分都會學手工藝,編織可以說是『共同語言』。」不過巧婦培訓內容仍會視參與婦女的專長而定,有些人比較會車縫,所以會針對裁縫機、編織的課程辦培訓,也有做竹編、植物染的培訓。

 

 

 

更重要的是,陳怡君希望工作室與在地意義、永續有關,因此開始利用農村的作物邊角料,主打以黃麻、絲瓜絡、玉米葉等農作廢棄物發想新產品。陳怡君提到:「植物生長真的很不一樣,黃麻纖維製造過程必須將黃麻泡水,並依照天氣觀察黃麻浸水狀況;絲瓜絡有長有胖,處理起來很不一樣,農作物原料高度仰賴人工經驗處理。」

 

加上台南盛產飼料用玉米,往往會噴灑大量農藥,造成每一年的玉米葉品質不同,而玉米的品種、天氣、光照也會影響玉米葉的顏色,直到今日,巧婦仍不斷摸索農作物的各種利用可能。

 

「玉米葉是在地的一個奶奶跟我說可以拿來編織,所以我就去研究。」除了首創玉米葉編織技術,陳怡君透過敏銳的生活觀察能力尋找永續的可能。「絲瓜絡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只能拿來刷背,但我嘗試將絲瓜絡做成過濾器,取代中藥、茶葉的不織布過濾,卻發現絲瓜的味道也會滲透出來,後來就轉變成杯墊。」

 

 

「當初是從蘆葦出發,發現蘆葦中空的莖部可以做成吸管,慢慢從蘆竹、到小麥吸管的延伸。」當產品完成時,仍須經過競品分析,小麥吸管確實十分永續,但試用後發現放在潮濕的環境可能會發黑(變質),加上有些人可能會咬吸管,導致產品銷量並不理想。可知永續產品位於產品價格與環境保護的天秤中端,過於傾斜環境,將面臨消費者不願意購買高價產品的問題。


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活下去

 

除了工作室的經營規劃,陳怡君更勾勒出未來線上與線下的藍圖願景。她希望建立「網路人才資訊系統」,媒合工作室與代工者,讓工作室能找人生產,同時代工者有更多工作機會。

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創辦人陳怡君,希望幫助婦女二度就業,並透過產品讓更多消費者知道在地社會的事物,關懷女性、永續發展等更多社會議題,編織出屬於巧婦的春天與永續的明天。

「系統會有認證機制,代工者認證的分數越高才能接更多的代工,例如商品代工要求九級,僅能由足夠認證分數的婦女進行,以維持品質,讓每個媽媽專業分工,良性競爭增加代工利潤。」陳怡君比劃著對於系統的想像,眼神閃閃發亮。

 

對於線下則考慮開設更多實體店面,讓「巧婦不再只是台南的巧婦」。以工作室的媽媽擴點出去,去承接其他的計畫,招募與培訓其他地區的婦女。「台南巧婦是總協會,並從協會下分支系,這樣體制比較完整,比較好控管產品品質。」

 

巧婦除了讓媽媽二度就業,更希望的是協助那些「想改變的女性」,「其實很多婦女會給自己太多壓力,太想做好一個老婆、一個媳婦,但我希望傳達家不是牽絆,而是勇敢向上的力量。」陳怡君希望創造一個空間,讓婦女在暫時脫離家庭,能展現更多的自我,找回人生的色彩,為自己發聲;同時透過產品讓更多消費者知道在地社會的事物,關懷像女性二度就業、永續發展等更多社會議題,編織出屬於巧婦的春天與永續的明天。

 

同場加映

我學設計對社會的貢獻是?——「三重黑色聚落」徐景亭

務農時,土地會讓你問自己是誰——專訪慢島生活執行長宋若甄

圖片提供:
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

詹傑宇

詹傑宇

文章 1

生於桃園,活於台南,成大政治系四年青春發現文字的潛力;生於春夏,活於當下,台大政治所兩年未來延續文字的能力,是一位社會時事的關心者,相信制度中的彈性由議題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