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世界角落 張維:給柬埔寨孩子一台舊相機,翻轉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by  李玉玲
外人眼中的悲情之地,在孩子鏡頭下很日常卻充滿生命力。

和張維近距離談話,很難不被她的笑眼所吸引。瞇如彎月,滿是笑意的眼睛裡透著紫色的光,她笑著解釋:「前陣子紫色鏡片大特價,買了一堆。」

張維挑戰自己的慣性,意外看見不一樣的人生風景。張維/提供

散發青春氣息的她,外表看起來像是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但翻開經歷可不「新鮮」,曾在精品業、「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非營利組織的正職工作不算,張維旅行攝影足跡走過三十多國一百座城市;出入柬埔寨七次,現正推動「柬埔寨孩童攝影教育計畫」;2016年完成「百人約會計畫」,去年拍成劇情影片,最近在台北西門町舉行兩場放映會。

 

今年初,張維辭了工作將前往柬埔寨駐點一年,找尋深化孩童攝影教育計畫切入點。出發前,應非常木蘭邀請,1月7日至1月27日,與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蔡宛庭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青鳥書店舉行「看見世界角落」對談暨義賣攝影展。

 

 

孩子眼裡的世界是仰角

 

2016年,張維在香港TED演講這麼介紹自己:「攝影師.志工.旅人」,三種身分在生命裡相互交錯,彼此影響,竟是源於從小對於「時間」流逝的焦慮,「很怕晚上眼睛閉上,睡一覺,『昨天』就沒了!」念了哲學研究所,她才不覺孤單,「原來,關於時間、神是否存在的困惑,千百年來哲學家已有系統的思考與論述。」

 

但她還找不到緩解焦慮的方法,直到經歷一場刻骨銘心的失戀。那段時間,張維除了哭,什麼都提不起勁,好友看不下去,勸她:「找點新鮮事來做吧。」大學參加過攝影社的張維,重拾相機開始拍照。

 

有一天,張維去雲林探望外公,雨後,落了滿地的心形菩提葉被踩踏得支離破碎,她想起席慕蓉的詩〈一棵開花的樹〉:「…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張維按下快門,掉下淚。

 

 

 

「我的心碎(失戀)大自然也同理接收了。」張維說,按下快門剎那,逝去的戀情如墓碑般被鏡頭銘刻住,或許有一天走出傷痛,可以從「欣賞」角度看待這張照片。「我走過了!」如今的張維已能笑談那段愛情,她發現:攝影竟有如此神祕的魔力,能將時間、情緒鎖住。

 

相遇的意義

 

那次失戀也開啟她的社會服務之路,前往柬埔寨擔任短期志工。還處在悲傷情緒的張維,有一天牽著兩個孩子走在村子裡,突然悲從中來哭了,兩個孩子摘了野花野草編成花戒指為她戴上。「我以為當志工是來『幫助』他們,但孩子卻用最溫柔的方式安慰了我。」

 

花戒指把張維和柬埔寨緊緊套牢,陸續又去了四次,每次待個十天、半個月,她開始思考:短期志工對當地究竟有什麼幫助?張維服務的村落,青壯年都去泰國非法打工,獨留老弱,教育資源匱乏,孩子們錯過學習黃金期,長大後只能「複製」父母的人生。(同場加映:看見世界角落的故事)

 

 

 

「蓋房子、教英文…,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張維思考自己的定位:「我學的是行銷,又會攝影,為什麼不教孩子拍照,行銷他們的作品,將義賣所得做為柬埔寨孩童教育基金。」2015年,張維以自己的攝影作品辦了「在光影中追尋旅行的意義」攝影展,用義賣款項買了一批展示機,回到柬埔寨手把手教當地孩子拍照。

 

「孩子眼裡的世界是仰角的。」張維表示,外人眼中的柬埔寨或許是個悲情的地方,但孩子鏡頭下的家鄉很日常卻充滿生命力,讓她看到不一樣的柬埔寨。帶回小小攝影師照片,2016年張維辦了「柬埔寨小小攝影師奇幻影像展」,募款所得捐給當地教會添購電腦設備。

 

 

連結與答案

 

上研究所前暑假,張維曾到美國黃石公園打工旅遊,在遊樂區賣場工作結識有趣的朋友,一位舞台劇演員艾倫,沒接戲時打工賺生活費,支持他的演員夢想;另一位黛爾阿嬤有機會升遷,卻樂於當一輩子收銀員,享受在第一線為人服務。「這才發覺:台灣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有多扁平。」張維從兩位美國同事身上看到:「通往幸福人生的路徑不只有一種,他們選擇了自己活在世界的姿態。」

 

美國行打開張維的眼睛,發現世界好大。碩三時決定到英國留學,放棄東吳哲學研究所學業,進入杜倫大學行銷研究所就讀。留學期間,張維到世界各地旅行拍照,為網站寫旅遊日誌的稿費支持她跑了二十多個國家。

 

 

 

 

旅行攝影實踐她與世界連結的夢想,2016年「百人約會計畫」則搭起張維與人聯繫的橋梁。張維笑說,這個計畫也是因為分手,時間變多了,下班沒事就上網,看到朋友在臉書po美食、旅遊照片,「別人的生活多采多姿,我的生活相形失色。」她想:社群媒體原是現代人溝通的管道,但大多數人活在報喜不報憂假象中,朋友間真的相互了解,彼此關心嗎?

 

她展開「百人約會計畫」,和上百位臉書朋友喝咖啡,擬了「請用一種顏色形容自己」、「若眼前有回憶大門,你想回到哪裡」等十個問題,想要好好了解朋友。張維強調,「百人約會」不是在成就自己的計畫,有時,朋友聊到傷心處,兩人抱在一起痛哭,計畫雖然中止,彼此情感的連結卻更緊密。

 

約會最後,張維會請對方提問:「對我最好奇的事?」張維和大學時做部落服務認識的原住民女孩約會,女孩張著深邃雙眼問:「小維姐姐,妳過得好不好?」當時,張維正處於想要離開精品業,轉職到「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矛盾中,被這麼一問忍不住掉淚,女孩說:「妳是勇敢的小維姐姐,要相信自己的決定。」這句話為張維打了強心針,決定轉換跑道。

(同場加映:劉安婷與陳慧潔,打破規則夢更大)

 

 

活著的姿態:攝影師、旅人或冒險者

 

「百人約會計畫」雖已完成,並未結束,張維與爐灶影像合作,挑了三個故事由導演張哲瑋拍成劇情影片,最近舉辦兩場放映會,也計畫把約會故事以專欄形式發表,「十年後我還想和這一百位朋友約會,看看彼此的成長與改變。」

 

 

去年,張維把時間留給自己。不喜歡跑步的她,決定挑戰十公里目標,剛開始,跑了兩三公里就想哭,「一定可以的,撐下去。」慢慢找到速度與方法,五月終於提前達標。另一自我挑戰計畫是「星期二與自己的約會」,準時下班,走出辦公室才能想當晚的遊戲規則。有時,張維用手機上的骰子APP決定往哪個方向走?晚餐吃什麼?一口要咬幾下?有一回經過檳榔攤,決定買一顆試試,老闆娘上下打量她,找出老闆,現場指導一個陌生女孩的檳榔初體驗,張維笑說,終於知道體力勞動者為什麼愛吃檳榔。

 

當然,和自己的約會也非全然順利,有一天工作有點挫折,哪都不想去,回家,鑽進被窩裡哭。過去一年,張維不但挑戰自己的慣性,也意外看見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時間是殘酷的,時間是溫柔的。沒有什麼不會過去,也沒有什麼過不去。」張維說,雖然還未找到人生大哉問的答案,但她相信:「和這個世界、和人、和自己緊密地相扣,一起前進,把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最終一定會找到答案。」

 

圖片提供:
張維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