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企劃 木蘭選片 理想的活著,是日常的功課。我們從各式影展中,精選直面真實的紀錄片與電影,在各種對於現實世界的質問裡,看見她/他們如何在未必主流、但對自己誠實的路上,堅持走下去。這部木蘭給木蘭的推薦片單,期望陪伴你在日常生存中,不放棄成為心中理想的樣子。
戰鬥媽媽看《柬埔寨之春》,王南琦:化作春泥更護花 范妮被捕出獄後,在美國接受「人道之聲人權獎」時表示:「這個獎是頒給柬埔寨所有女人。」那一刻我覺得柬埔寨的女人勝利了,她們的覺醒與崛起,讓我看到長路盡頭那道微弱的光。 READ>
瞎豬的啟示:張正看《瞎豬想要飛》 如果我們同情印尼華人做為少數族群的悲涼處境,那麼,在台灣做為強勢多數族群的我們,至少切記,善待與我們祖先一樣來台灣追求幸福的移民移工,這是台灣所能掌握的,別當瞎豬。 READ>
何曉玫看《靜》:畫作是靜止無聲的,嗎? 日常生活中,眼睛是我們接受事物,感受存在的主要感官。但在這部短片中,導演卻以另一層角度,顛覆視覺的主導權,反用聲音跟動作引導觀眾,用全然不同的感官,走「攬」美術館。 READ>
《奈緒與家人的35年》 賴芳玉:我從妳的家門前走過 奈緒一歲時被診斷出嚴重癲癇和發育遲緩,醫生宣告生命有限。為了照顧她,家人擔負起各自角色的工作分配,卻幾乎失去了「自我」,盪出這部紀錄片的叩問:什麼是甜蜜的家庭? READ>
《在海中央,我的家鄉》 巴奈:讓「完整的人」不只是傳說 這是一個安頓的追尋,靈魂如果也是從絕望的地方出發,就緩緩拾起每一片希望。可能是流著不知去向的淚水,不管皮膚是什麼顏色?安頓自己喜歡自己,是用淚水搭建的信心... READ>
《借問阿嬤》 楊索:我們在此相遇 三個年輕人邀請彼此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阿嬤一起聚餐:德國阿嬤與英國阿嬤皆曾對希特勒狂熱,匈牙利阿嬤則是集中營的倖存者;紀錄片撥動阿嬤回憶的餘燼,將熄的火光最為熾烈,也呈現個人處於戰爭時代的道德困境。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