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專欄

觀點專欄 超前部署…加入台灣農產國家隊 feat. 紙包石斑魚
瘟疫的明天過後,如果愈來愈多人因此更願意親近、觸摸、品嚐台灣土生土長的農漁牧產品,我們將可以開展新的在地飲食運動...READ>
觀點專欄

觀點專欄 武漢肺炎延長賽,為孩子留一畝良田的永傳農場
武漢肺炎與農地徵收這兩件事,乍看八竿子打不著邊;但看看食物九成以上靠進口的新加坡,超市2/9開始限制每人只能購買台幣一千元的生鮮蔬果,我覺得事情似乎有點大條了!READ>
觀點專欄

觀點專欄 BIKE De Koffie 用米貝果讓池上更好玩
在稻田體驗農事後,再吃到米做的貝果,紅烏龍、蜜香紅茶、客家擂茶、初鹿牛奶、山豬地瓜...見證池上的風土,以及「一個客人在一攤買100元,不如讓他在十攤各買10元。要好,大家一起好」的美麗人情...READ>
觀點專欄

觀點專欄 寧願貸款,也要堅持「不塑」的「飛魚食染」鹽滷豆花
每天手工自製的鹽滷豆花,黃豆香氣濃郁、口感軟中稍硬又回彈,搭配自己炒的糖、做的白玉湯圓、熬的綿密紅豆,而且堅持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外送也裝在玻璃瓶裡。READ>
觀點專欄

觀點專欄 「台灣有的就不用進口貨」,簡天才師傅用法式料理讓世界看見台灣小農食材
簡師傅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希望可以藉由我的料理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小農食材,只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使用友善環境的食材,市場才有可能擴大,台灣的環境才有可能越變越好!」READ>
看見女力

看見女力 呷米共食嚐美味 菜單跟著時令走
主張「運用吃的力量,改善台灣環境」,使用本地小農辛苦栽種的當令無毒食材,提高本土糧食自給率,不僅提供都會外食族一個如同自家廚房般令人安心的用餐環境,也傳遞了健康生活的價值。初識呷米者,以為它只是間蔬食餐廳,其實,它更是個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