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稻浪上的夢想家》導演蕭菊貞:池上的好,是雙腳扎在泥土裡耕耘出來的

by  李玉玲
池上的好,不是理所當然,不是上天賜予,而是雙腳扎在泥土裡耕耘出來的。

台東池上,伯朗大道、天堂路、金城武樹……,即使沒去過的人,對於池上也毫不陌生。只是,當導演蕭菊貞提出想為池上拍一部紀錄片構想時,得到的回應大多是:「廣告、媒體已經講太多,還有什麼可以拍?」

 

這不僅是外界的疑問,也是蕭菊貞對自己的提問:「我還能怎麼拍池上?」心中帶著無數的「問號」,蕭菊貞和她的團隊花了兩年半時間到池上蹲點,尋找答案,今年秋天終於完成紀錄片《稻浪上的夢想家》,現正在台灣各地公開放映。

 

走入池上-看見獨特的「心」故事

 

《稻浪上的夢想家》不談池上美景,沒有讓人垂涎的美食,影片一開始,陳達的民謠吟唱聲中,空中俯瞰的池上稻浪如花毯般傾洩開展,美麗的池上、富饒的池上,背後是一群人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築夢的故事:池上人靠著自己的力量,翻轉農村苦情的命運,走路有風。

 

為池上拍紀錄片的因緣,來自蕭菊貞另一部將於明年上映的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有感於南迴鐵路電氣化,沿線的人事物面臨改變,2017年起,蕭菊貞花了五年時間往返台東拍攝紀錄片,池上,是她和拍攝團隊中途休息的據點之一。

 

每回住在池上,她會和老朋友建興碾米廠老闆梁正賢見面,聊聊《南方,寂寞鐵道》拍片心得,梁正賢則聊池上稻米栽種情況,聊著聊著,梁正賢問蕭菊貞:「池上也有好多故事,很多農民年紀都大了,何不為池上拍一部紀錄片?」

 

池上米,已是赫赫有名的品牌標章,蕭菊貞不禁想:「池上的耀眼成績,歸功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是老天爺賞的禮物?還是後天努力打拚的成果?」她決定接下梁正賢的「帖子」,開始池上田野拍攝計畫。只是,每次訪談到最後,農民都會把焦點指向同一人,那就是,帶領池上改變的關鍵人物—梁正賢。

 

蕭菊貞轉而對梁正賢說:「我要拍你!」梁正賢一直閃躲:「拍農民,不要拍我。」蕭菊貞回:「放心!我是導演,我對池上有我的觀點,我問什麼,你說什麼,其他不用管。」就這樣,直到《稻浪上的夢想家》特映會之前,梁正賢這才第一次看到蕭菊貞怎麼拍池上。

《稻浪上的夢想家》拍攝工作照,右一為梁正賢,右二為蕭菊貞導演。

做為碾米廠第三代,退伍後接下家業的梁正賢,不甘於只做個「扛米包」的繼承人,他到日本考察MOA自然農法,號召農民在池上推動有機米栽種,即使連續八年虧損,還是以保證收購價格確保農民的生計。他一邊協助「只會拿鋤頭不會拿筆」的農民,以科學方法轉型自然農法,一邊又得對抗來自傳統勢力的壓力,2005年終於爭取到全國第一張米的身分證明「池上米」產地標章。接著,更進一步推動自然農法另一個志業—藝術的生活,2009年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每年在收割後的稻田舉辦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並陸續捐出兩座穀倉成立穀倉藝術館、米倉生活館,一步步將池上打造成不只有冠軍米,也有濃厚藝術氣息的農村。

 

翻轉地方-當農村遇上藝術

 

《稻浪上的夢想家》雖從人物素描(梁正賢與池上農民)落筆,也是一幅由美麗稻浪彩繪而成的風景畫。跟著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蕭菊貞逐漸梳理出紀錄片的節奏,池上二十多年來推動的寧靜革命,歷經春耕(自然農法在池上播種)、夏耘(池上米獲得產地標章)、秋收(文化藝術進駐),冬藏(推動教育傳承),是池上人和大自然共同譜寫的「四季」協奏曲。

 

帶著「池上為什麼與眾不同?」動機開始拍片,經過兩年多貼身觀察,蕭菊貞終於找到答案:「池上的好,不是理所當然,不是上天賜予,而是雙腳扎在泥土裡耕耘出來的。」

 

目前也在清華大學任教的蕭菊貞指出,過去政府推動社區營造,或現在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鼓勵產學合作,解決區域問題,發展在地特色,但實際執行發現:常常計畫告一段落,資源一撤走,地方的改變就會停滯,回歸原狀。

 

「池上,能夠持續向前,最重要原因在於:在地力量的帶頭和公民意識的凝聚。」蕭菊貞指出,台灣農村人口結構以老年人居多,生活步調慢,較為保守、被動,新觀念推動相對困難,但池上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如「水」的流動、匯聚,關鍵推手梁正賢永遠衝在第一線的無私奉獻,加上池上人「生命共同體」的凝聚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翻轉池上的命運不假外求,全靠自己努力。

 

這部片子也記錄下藝術與農業「美好相遇」的緣分。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藝術家蔣勳,因為秋收藝術節和池上有了連結,成為推動藝術生活最有力的「顧問」,進而催生兩座由穀倉改造的藝術空間。藝術家尊稱農民為老師,農民則說,受到藝術的感染,對於大自然有了不同的觀看角度,池上更美了。這段美好的因緣,蕭菊貞也剪輯成短片《稻浪奏鳴曲:當農民遇見藝術家》做為紀錄。

 

 

怕來不及-用影像守護這塊土地

 

《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完成後,10月秋收藝術節期間到池上辦了三場特映,工作夥伴對蕭菊貞說,這兩年多頻繁往返池上進行紀錄工作,每次都是戰戰兢兢地拍攝,但我們從來沒有像觀光客一樣好好放鬆。導演聽了哈哈大笑,立刻答應招待團隊在池上稻浪間騎乘自行車,好好享受! 

拍攝工作團隊合照,右三為蕭菊貞導演。

蕭菊貞形容,自己彷彿也經歷了自然農法的「淨化療程」,映著天光水色的池上稻子由嫩綠轉為金黃,春去春又回,她領悟到藝術家蔣勳所說:「將自己放下,向天地學習」,從中得到安定的力量。

 

10月,《稻浪上的夢想家》在池上首映,最後一場大雨來攪局,蕭菊貞心裡忐忑:「雨這麼大,還會有人來嗎?」她多慮了,大家撐著傘、穿著雨衣,特映會場擠滿人,還臨時加了椅子。不只池上人像辦喜事,也有台灣各地關心永續農業、地方創生的人,齊聚一堂交換心得。蕭菊貞兩部紀錄片的「主角」—《南方,寂寞鐵道》的鐵道員、《稻浪上的夢想家》的梁正賢,在特映會上相見歡,梁正賢表示,鐵道員專程來池上相挺,明年《南方,寂寞鐵道》上映時,換他包場應援。

 

蕭菊貞想要透過這部片子「分享」的初衷,持續發酵中。

 

除了包場放映,明年,《稻浪上的夢想家》也將走進校園及數位平台。蕭菊貞最近則忙於後續出版計畫,預計農曆年後將紀錄片故事及幕後觀察,結集成攝影與文字的影像書。蕭菊貞還在思考:如何為數位時代的讀者創造新的閱讀經驗?「或許,掃描書裡的QR code,就能穿越時空,看見池上的美麗稻浪……」

 

拍攝《南方,寂寞鐵道》、《稻浪上的夢想家》兩部片子,蕭菊貞接收到兩種極端反應:「池上,已經太多人介紹,還有什麼可以拍?」「南迴鐵路,很偏僻荒涼吧?有故事嗎?」曾以《紅葉傳奇》、《銀簪子》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蕭菊貞強調,台灣,是個故事豐富的島嶼,從來不缺故事,她只擔心:來不及記錄。

 

蕭菊貞語重心長指出,台灣處境微妙而艱困,雖然這些年政府積極在校園裡推動鄉土教育,但對於「文化認同」、「土地認同」的情感扎根仍做得不夠,撇開政治或國族認同的意識型態之爭,她更關心的是,如果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漠不關心,如何守護?

 

《稻浪上的夢想家》影片最後,梁正賢思考:「池上穀價已經拉抬了,池上以外的台東縣是不是也可以?」那是梁正賢對這塊土地的愛與承諾。蕭菊貞期盼:每個縣市、每個鄉鎮能有更多的在地「夢想家」,不必看向遠方,雙腳扎實地踩在泥土裡,就能從中得到力量,一起改變台灣。

 

 

同場加映

創作 x 創業 =永續 ——「永晝海濱美術館」讓藝術設計持續上岸

務農時,土地會讓你問自己是誰——專訪慢島生活執行長宋若甄

圖片提供:
蕭菊貞、稻浪上的夢想家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