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慢工出版紀實漫畫,黃珮珊:小眾價值,就是精緻到極致
by 李玉玲黃珮珊,是一位「異(藝)類」的出版人。大學念的是劇場設計系,後來到法國馬賽美術學院改念當代藝術,畢業後沒做劇場,也沒成為藝術家,卻在2013年成立一間出版社。
在講求效率的時代,她偏要做手工,慢慢來。出版社取名「慢工」,四年只出了四本書,不只出版類別是在台灣仍屬小眾的「紀實漫畫」,書的首刷還是黃珮珊手工絹印製作,符合她對「慢工」的期望:慢工出細活。
留著小平頭的黃珮珊爽朗地笑說:「我是個任性的出版人。」紀實漫畫、絹印書不好賺,但她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慢工的步調看似悠緩,但也慢得有節奏,累積了四本書的出版經驗,黃珮珊想:「時候到了!」2017年開始衝刺,積極籌畫出版亞太地區第一本非虛構漫畫刊物《熱帶季風》。這本雜誌定位在亞洲題材的「紀實」類型漫畫,她指出,《熱帶季風》說故事的區塊與熱帶季風區接近,是自然而非人文定義下的亞洲。
《熱帶季風》,亞洲氣味漫畫風
這一年,黃珮珊東奔西走,洽談作者,找資金,最近終於獲得文化部補助經費,雖然無法支應雜誌長期出版,她依舊衝勁十足,計畫年底發行創刊號,近日並展開募資行動。主視覺由設計人何佳興操刀,流動狀態的四個字充滿生猛活力,似在宣告:《熱帶季風》即將起風。
為「紀實漫畫」煽風點火的黃珮珊,從藝術轉到漫畫出版,轉折的關鍵是在法國留學時,房東喜歡閱讀,看電影,有一回,兩人相約看動畫電影《茉莉人生》,回家後,黃珮珊發現書櫃上一套漫畫《我在伊朗長大》正是電影原著,好奇借來看,「那時的我法文還不夠好,漫畫以圖為主,文字淺顯易懂,不需要一直查字典,很輕鬆就看完。」
《我在伊朗長大》從一個小女孩的視角看伊朗政治社會變遷,打開黃珮珊的世界觀,才發現:原來,漫畫不只有小時候讀過的日本漫畫等商業漫畫。在法國的圖書館她像發現新大陸,「紀實漫畫」(圖像小說)自成一個書系,有的記錄真實故事,有的探討嚴肅議題。
畢業後,黃珮珊原想朝影像創作發展,與法國男友在雲南、金三角等地一邊做茶的研究,一邊拍攝紀錄片,那一帶有太多值得紀錄的題材,但有些已不是「現在進行式」,「難道只能以歷史文獻呈現嗎?」這時,她的腦海浮現「紀實漫畫」。「我非得當個創作人,或是退到幕後發掘更多優秀的創作者?」黃珮珊花了一段時間梳理自己,後來決定投身耕耘仍屬台灣出版業處女地的「紀實漫畫」。
小眾的價值,就是精緻到極致
沒有雄厚的資金,只能厚實自己的實力。成立出版社前,黃珮珊大量閱讀不同類型的「紀實漫畫」(或是紀錄漫畫、非虛構漫畫),上網找資料,諮詢出版界友人,學程式設計建置網站,找出「小蝦米」的生存之道。她說,大的出版社「以書養書」,但她沒有資金,出手更要精準。黃珮珊估算:一本書印刷加上版稅少說十幾、二十萬,要賣數百本到上千本才能打平,她想:「何不做絹印書?」提高書的收藏價值,累積口碑再出機器印刷版。她到馬賽製作絹印書相當有歷史的出版機構Le Dernier Cri參觀,做好充足準備,2013年,慢工出版社成立。
網路世代做出版也跳脫傳統思維,慢工沒有固定辦公室,網路就是家。自稱「社長」的黃珮珊校長兼撞鐘,辦工作坊推廣絹印、紀實漫畫,開發出版題材和作者,連首刷絹印書也是她手工製作。
黃珮珊指出,紀實漫畫題材涵蓋傳記、生活片段、史事回憶、文化紀錄等各種面向,作者透過長期採訪、觀察或資料搜集,融會貫通後再轉化為漫畫作品,創作過程少說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紀實漫畫之所以有趣,是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讓每本書都變得獨一無二。」
但在台灣,不管對讀者或創作者都是相對陌生的領域,黃珮珊只能主動出擊。慢工第一本書《工廠》作者楊鈺琦,就是黃珮珊辦工作坊時發掘。楊鈺琦以母親在工廠做事養大他的故事為靈感,將主角從人變成企鵝媽媽,畫出台灣七○年代加工廠榮衰的縮影。雖然只有一張完稿及部分分鏡圖,但細膩的筆觸讓黃珮珊大為驚豔,馬上邀楊鈺琦合作出版。(同場加映:勝訴之後,RCA工人沒說完的故事)
絹印是策略,紀實是核心
《工廠》只有二十四頁,看似簡單,卻耗時費力,「鈺琦的畫風細,線條沒對齊,墨色沒抓好,剛開始絹印時失敗率很高。」黃珮珊笑說,印到最後簡直要瘋了。終於,慢工第一個細活-絹印版《工廠》被黃珮珊琢磨出版。
「過去我們看到西方觀點下的亞洲,慢工要掌握自己的話語權。」黃珮珊不滿足於只說台灣的故事,而是放大視野為亞洲觀點的原創紀實漫畫。《工廠》之後出版的三本書:《前線Z.A.》記錄台灣的社會運動;《青空下的學堂》是印尼教育工作者與孩童生命故事分享;今年出版的《哈囉哈囉馬尼拉》,作者黃駿則用圖像帶領讀者體驗馬尼拉的生活。
四年來,黃珮珊發揮辦「小誌」的精神,自己跑通路,參加獨立書店或是自辦活動,還得隨時啟動千里眼搜尋千里馬,看到有趣的題材或作者,一封mail,一個臉書留言,就是下一本書的出版契機。黃珮珊說,她和《哈囉哈囉馬尼拉》作者黃駿書信往返四年,直到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新書發表會兩人才首次碰面。
出版了四本書,黃珮珊認為,是該轉型了。「絹印,只是手段,最終目標還是推廣紀實漫畫。」出版社剛成立時,黃珮珊不想被綁手綁腳,不急著進入主流市場,今年開始簽約通路經銷,希望慢工的出版品更容易被看見。
有創作者,才有話語權
今年,黃珮珊把更多心力放在即將創刊的《熱帶季風》。她在法國看到La Revue Dessinee,將時事、體育、音樂、電影、文化等以漫畫形式呈現,立訂目標台灣也能出現這樣一本紀實漫畫刊物,一方面做為創作者訓練發表平台,一方面培養讀者群。
年底即將出版的《熱帶季風》創刊號,黃珮珊已洽談台、港、澳門、馬來西亞、關島等地的漫畫作者和專欄作家,作者群還在不斷增加中。她希望透過募資提供作者更好的稿費條件,支持《熱帶季風》以季刊形式持續出版。
一人當家的黃珮珊坦承,創業真的很累,但也有趣,支持她最大的動力是:「越來越多人看懂了紀實漫畫。」這位「任性」的社長繼續任性,但「慢工」的她已加足了馬力,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