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吳素君 跨界揮灑游藝樂

by  李玉玲
在藝術上,我是個任性的人,從不做自己不愛的事。

 暑假,該是放慢腳步累積下一波教學能量的時候。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吳素君,卻一刻不得閒。七月下旬,剛和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結束香港演出回台,颱風來襲前的午後,偷得半日閒,泡起一壺茶,話匣子還沒開,電話就來了。八月中旬,她為自生遍在佛學中心策畫的《淚光》藝術禪修劇場,大大小小的細節都得打點。


吳素君喜歡把生活安排得很滿,在忙碌行程中散發熱力。林敬原/攝影

任性的藝術之路從學舞開始

掛了電話,吳素君叨念著:太多事情要做,忙死了。但又調侃自己:「只要覺得今天沒事可做,就會生病,這輩子大概不會想退休吧。」

 

舞蹈界四十餘年資歷,吳素君前半段活躍在舞台上,是雲門舞集創團舞者,在經典舞作《白蛇傳》、《薪傳》都有重要演出,也曾演出蔡瑞月、黎海寧、羅曼菲等編舞家的作品。這十多年,她淡出舞台,教學之餘,為南管、崑曲、歌劇、舞台劇及宗教團體活動擔任編舞、藝術總監,人生的路越走越開闊。

舞者吳素君如千面嬌娃,盡情展現不同的舞台魅力。劉振祥/攝影
「藝術上,我是個任性的人,從不做自己不愛的事。」因為「愛玩」,吳素君什麼都想參一腳,從小學舞,認定了目標,就努力向前衝。

 

小時候,因為低血壓,動不動就暈倒,吳素君被父母送去舞蹈社學舞鍛鍊身體,沒想到,這一跳就停不下來。只要得到國內外名師授課的訊息,就一路追著學,「爸爸只是林業試驗所的公務員,大概一半薪水都付了我的學費。」

 

吳素君初中就立志要當舞者,原計畫到西班牙留學。那個年代大多去美國深造,「西班牙,在那裡?」父親當然沒同意。吳素君退而想考文化學院,但是私立學校,父親依舊反對。她鬧起家庭革命,不願考高中,剛好那陣子在中山北路一間舞蹈社學舞,就選了離舞蹈社最近的稻江家職就讀。

 

所有心思都放在跳舞,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校外表演,吳素君成為唯一特許留長頭髮的學生。後來,國立藝專夜間部成立舞蹈科,一心想念舞蹈的吳素君,借住在高中同學家人在板橋開的旅社,一個月時間「閉關」衝刺,終於以榜首進了藝專。

遇到精神導師俞大綱

念藝專時,吳素君白天在怡太旅行社打工,遇到1960、70年代對台灣藝文界有重要影響力的精神導師俞大綱。掛名怡太董事長的俞大綱,得知吳素君是學舞蹈的,只要一進辦公室就把她叫了進去,泡壺茶,談文論藝,無所不教,還帶著吳素君去看京劇,「算來,我應該是俞老師一票『門生』中的大師姐吧!」

 

那時,林懷民剛從美國留學歸國,在美新處演講,吳素君陪著俞大綱前往,聽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演講結束,林懷民邀約吳素君一起來跳舞,就這樣,一群年輕人跳出了華人社會第一個當代舞團──雲門舞集。

 

「舞蹈,不能只是埋頭跳舞。」吳素君討厭一成不變的生活,看到新鮮的事就想玩一玩,翻開早年的資歷:曾在電視節目《群星會》表演舞蹈;為雅音小集的實驗戲曲編舞;1980年代還跨足餐飲,在當時著名的藝文咖啡廳「舊情綿綿」擔任經理,引介藝文團體去演出;就連自己北藝大舞蹈研究所的畢業製作,也想玩點不一樣的,登台演出崑曲《牡丹亭》的〈遊園驚夢〉。「跨界」還未變成流行名詞時,她早已身體力行,玩開了。

吳素君藉參與各種跨界演出,嘗試無限的可能。(右下,張詠捷/攝影)

不設限的藝術文化吐納

吳素君回想起來,自己對什麼都感興趣,源於家庭的耳濡目染,以及俞大綱的領進門。小時候,寫毛筆字、畫畫,跟著父親到植物園林業試驗所上班,愛上了花花草草;長大後,俞大綱又把她拉進古典詩詞及傳統戲曲;當年隨雅音小集出國,和梳頭師傅學梳化妝…,這些看起來毫不相干的興趣,養成吳素君對美的品味及敏銳,練就的十八般武藝,日後全都派上用場。

 

1996年,漢唐樂府《豔歌行》找吳素君編舞,她見到由泉州來台的王心心驚為天人,認為這個製作大有可為,帶了五位學生去泉州「蹲點」三個月,學習梨園戲基本動作,「三個月,根本不可能學得多精,為了掩飾動作不夠細膩的缺點,我刻意讓舞蹈放慢,沒想到,觀眾以為梨園戲的動作就是這麼慢。」

 

吳素君說,她在藝術上是很龜毛的,不只管舞蹈,王心心從化妝到上台演出的姿態,頭要抬到那個角度,眼神要看向那裡,都經過吳素君精心設計。後來,王心心自組心心南管樂坊,吳素君一路相陪,參與創作,「這些年最有成就感的,大概就是看到心心的脫胎換骨。」

吳素君擔任心心南管樂坊藝術總監,為傳統曲藝提注入現代劇場美學。吳建緯/攝影
2002年,江之翠劇場想在板橋林家花園籌畫一檔表演,吳素君一聽到「林家花園」,愛玩的慾望又被撩撥,馬上點頭答應。「舞蹈加入傳統戲曲,不能牽強地硬加,要因地、因人調配,那種溫度最難拿捏。」吳素君從勘景,到針對團員特性挑選唱段,再與舞蹈搭配,花了大半年時間才完成《後花園絮語》。觀眾搖著紙扇,隨演出遊轉在樓臺水榭間,彷彿穿越時空走進古典浪漫的畫中世界。

獨特美學為演出加分

2004年,作家白先勇為蘇州崑劇院青年演員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邀請吳素君擔任舞蹈設計。即使這齣戲首演至今已十年,吳素君還清楚記得:「白老師從美國打電話給我,一說就是一兩個小時,講得人熱血沸騰。」

 

那一年,吳素君在兩岸來來去去,最耗心力的是,如何拉近兩岸在美學認知的差距:「男女主角在蘇州園林拍宣傳照,我和攝影許培鴻一到現場,看到演員濃妝豔抹,差點沒昏倒,二話不說,自己當起化妝師,重新為演員上妝,指導梳頭師傅拿掉過多的頭飾。」吳素君笑說,大女兒現在倫敦從事時尚化妝,大概是遺傳自她吧。

吳素君對演出品質及細節非常講究,即使學生表演,也絲毫不鬆懈。Dima Hohlov/攝影
近幾年,因緣際會,吳素君又把創作的觸角延伸到宗教界,2010年開始,為自生遍在佛學中心策畫了《色空不二》、《遇見密勒日巴》等藝術禪修劇場。「法會可不可以不要那麼法會化?」吳素君將現代舞、南管音樂等藝術演出融入仁波切的說法中,得到很大共鳴。今年的禪修劇場《淚光》,則以觀音的兩滴淚綠度母、白度母為主題,結合奚淞、唐美雲的說文誦吟,以及音樂家拿旺給秋的藏笛演出。
南管音樂、舞蹈肢體融入宗教法會,藝術跨界獲好評。張思惟/攝影

自在自得能量無窮

吳素君懂得生活,熱愛藝術,總是給人容光煥發的滿滿能量,但對於曾經燦爛的過去,卻老是健忘,「天呀!別問我那一年做了什麼,我是日期記憶白癡,只活在當下。」

 

「我不戀棧舞台,如果有人跳得比妳好,不一定非得上台不可。」她很開心看到新一代舞者比自己更好,現在的吳素君,就像掛在客廳的一幅字「天地靜好,歲月無驚」,在更開闊的天地裡安身立命。

吳素君的生活空間,也是藝術人生重要的部分。林敬原/攝影

 

圖片提供:
林敬原、吳素君、台北越界舞團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