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在有限時間及框架中發揮最大的可能:藝術家陳姝里

by  鄭雅文

兩年多前,陳姝里成為了媽媽,她的工作室裡,卻沒有嬰兒奶瓶和雜亂失序的空間,入門書架擺滿自己喜愛的繪本和書籍,以及世界各地旅行收藏的藝術品,工作室其中一間房間是陶藝工作室,牆面貼了張插畫家李瑾倫送的明信片寫著:「舒舒服服做自己到世界末日那天。」有了孩子後,她依然在這一處空間,擁有全然的自我。

牆上「舒舒服服做自己到世界末日那天」明信片,為好友藝術家李瑾倫出品的謝卡。

旅外讀書與生活 奠定日後創作X創業的養份

 

美術班出身的陳姝里,大學就讀輔大織品系,當時在心裏默默決定要出國讀書,獨力準備國外設計學院申請,直到錄取英國設計學校,才告訴家人結果,一向執行力很強的她,顯示了自己的決心。

 

剛開始在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學習平面設計,訝異地發現英國設計教育與台灣截然不同,過去台灣只重視術科考試,讓陳姝里一度感到迷惘,然而國外教育,則是鼓勵想法,不教技法,每一項作業都如以等同業界專案的規模進行,既成為往後創作的養分,也奠定成為日後創業的基礎。

 

在自由及鼓勵嘗試的學習氣氛中,陳姝里意識到自己最喜歡的是插畫,於是申請就讀英國布萊頓大學--連續性設計與插畫研究所就讀。

 

在學期間的創意作品獲得英國Victoria & Albert Museum Illustration Award學生插畫首獎:她結合在織品系學習的知識,使用布料為媒材製作出五個有各自缺點的人偶,再以印表機印出一張張如同逐格動畫(stop motion)的平面作品,此作之後由西班牙出版社MEDIA VACA 出版《Libro de los defectos de los demás一本關於別人缺點的書》。

《Libro de los defectos de los demás一本關於別人缺點的書》——這本書其實也在講自己,講當我們理解缺點本身,也許就能接受再也平凡不過的它。

 

為了積累更多創作能量,陳姝里再度踏上旅程,搬到西班牙南部格拉那達(Granada)。某日路過一間版畫工作室,被其中的器具與氛圍深深吸引,便成為學生。

 

班上同學來自各行各業,皆因對版畫的純粹喜愛而齊聚一室,沈浸於此學習氣氛,陳姝里感受到了藝術與日常的緊密交織,在西班牙與版畫命定相遇,日子明亮而充實。

 

設計是在有限的時間和框架中 發揮最大的可能

陳姝里為自己打造的工作室,入門書架擺滿自己喜愛的繪本和書籍,以及世界各地旅行收藏的藝術品,其中一間房間是陶藝工作室。

 

回台,陳姝里成立工作室接案,旅居與業界工作經驗成為創業路上的基石。在英國讀書時,接受了設計思考訓練,例如其中一項作業是為為宣傳推廣倫敦免費觀光的資源(Free London),其中目標族群、需達到什麼目的、設計成品為全開海報……等資訊都會清楚地寫在作業說明的A4紙上。

 

為完成作業,自然會去走訪相關的景點或單位,觀察牆面上所張貼的海報設計等……。

 

訓練的習慣維持至今,現在陳姝里接案前都會先釐清:誰在對誰說話,用什麼方法,希望呈現什麼效果?(Who is saying what to whom by what means and with what effect? )對工作執行與整合面有很大的幫助。

 

而在業界的工作經驗,有機會第一手接觸到更多元的創作媒材與材質,可以應用在往後的創作中;也在此鍛鍊她務實的工作態度,在接案中能以理性的觀點,創造出感性的作品,是專業設計師不可或缺的特質。

 

陳姝里所定義的設計是「在有限的時間和框架中,發揮最大的可能。」很幸運地一開始便能和有趣的案子相遇。

 

初接案的她對自己的風格定位還不熟悉,因為案子的設計項目繁多,她在過程中逐漸釐清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學習平衡創作者的創意及客戶的需求,保持正確的心態,令往後也有許多案子合作接踵而來,例如美好花生的包裝設計、農人餐桌的各項視覺及立體裝置、誠品的視覺、Little Seed Collection童裝……等。

 

不要為了任何事 放棄成為自己

 

起初大家對陳姝里定位是插畫家、設計師,從何開始轉變成藝術家呢?陳姝里想了想,應是在藝術駐村之後。


申請駐村時,陳姝里也曾遇見質疑的聲音,妳不是插畫家嗎?怎麼會想駐村呢?然而陳姝里回答:「藝術是創作,插畫也是。」給自己也給作品空間,自然成長成意想不到的樣貌。

 

於是2014年,她飛往西班牙巴塞隆那近郊Arenys de Munt 的Art Print Residence駐村, 她開始運用更多不同的媒材創作,並再次進修版畫技法。

 

往後,陳姝里更聚焦在個人創作上,她的創作靈感大部分來自於「人」,無論是觀察他人或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都能得到啟發。作品中隨處可見的「人」影,受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ey影響很深,Antony Gormley以自己的身體翻模作品,鑄造人體雕塑為特色,其作品充滿的哲思,來自於時常冥想。他曾說:「我們如何不再把身體視為一個物體,而更多作為一個空間來看待,一個我們可以投注思想和感覺的空間。」這令陳姝里看到了藝術能深刻詮釋抽象概念的可能性:「看到他的作品,即便不說什麼,也能感受到雕塑的力量。」

陳姝里的創作靈感大部分來自於「人」,無論是觀察他人或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都能得到啟發。作品中隨處可見的「人」影。

從前陳姝里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工作和創作,但有了孩子之後,彷彿在人生砂礫堆中開出一條新河道,以此為分水嶺,她將時間給了女兒,強烈的剝奪感卻襲來。

 

直到她無意間看到一場訪談,發現自己崇拜的搖滾教母Patti Smith竟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在小孩出生的16年間從未放棄創作,選擇在先生和孩子沈睡的早晨5點到8點,每天都非常虔誠地寫作及閱讀。

 

這段訪談給了陳姝里很大的鼓舞,當一天自由時間只剩一、兩小時,時間是很寶貴的,於是她明白「創作」在生命中的重要性,無論自己有沒有小孩,這都是最想做的事,也體悟到「自己不應為了任何狀況,放棄自己喜歡的事」,若因為孩子而放棄創作,她肯定會產生怨恨的情緒,不該將此傳遞給孩子。

 

所以為了顧全創作、接案與育兒,陳姝里盡可能地挑選自由度較高、適合自己的案子,調整心態後,發現在有限的框架內施展翅膀,也可以創造出令自己及客戶皆滿意的作品,完整了藝術家對於創作的渴求。畢竟只有完整了自己,才能照顧好他人。

 

回望各個時光場景,每一段經歷,都像版畫般在生命刻下或深或淺的鑿痕,也成為現在的陳姝里。這也如同人生,重要的從來都是過程,而非結果。


藝術家陳姝里的快問快答

 

Q:請分享現在想到的一件作品?


A:「我在2017年台中實心裡《一半一半》個展中創作的立體雕塑。當時我剛結婚,中文有個『我的另一半』的說法,代表先生或太太,但這也可以用來形容各種人與人的關係,不只夫妻,還有朋友、伴侶、動物等,雕塑看似半個人,實則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將磁鐵隨機放入人形雕塑中,當兩個人相遇,便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相吸或相斥物理反應,代表了人與人的相處,互相吸引與互相排斥在彼此尚未靠近前,是不會知道的。」

 

 

Q:近期的新計畫?


A:「我正在籌備2023年八月的一場個展,展覽的概念是「無所謂的創造」,在剪紙和拼貼的創作過程中會有許多剩餘的紙片,我將這些無意識的紙片收集起來,有時間從中發掘、撿拾出一張特別的紙片,好好的收納在筆記本中,好像珍貴的寶物。而有些紙片,我將它們拼貼組合起來,形成一張張《組合》的畫面,這些創作的過程給我無比平靜的力量。

 

 

Q:(承上題)什麼樣的媒材適合重現這些「拾獲物」?


A:「陶土的可雕塑性很高,可加法亦可減法,小時候蹲在台中家門前的泥地,玩著泥土,隨意捏塑,那樣的時光是如此純粹自由,儘管作品沒有傳遞任何訊息和目的,卻能在創作中感受到平靜,那樣的無聲,反而鏗然有聲。」

 

 

Q:想將自己的哪一項創作送給孩子呢?


A:「我想把筆記本留給她,攤開筆記本,裡面記下了創作每件作品的感受、思路、圖像草稿,這些創作過程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對我來說,筆記本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物件。」

 

《 無所謂的創造 》In The Making ——陳姝里個展資訊

展期:2023.08.05 (六) - 2023.09.10 (日)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 1樓展館(台北市内湖區瑞光路366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1:00-18:00(週一休館)

圖片提供:
Little Seed Collection/攝影:叮咚

鄭雅文

鄭雅文

文章 6

文字工作者,曾為雜誌編輯,現為邊寫稿邊育兒的半熟手媽媽。曾到捷克重建老酒廠,著迷於老事物新生命,以及任何形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