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慢島劇團 為基層勞工訴心曲

by  李玉玲
大量的外籍移工,使台灣展現多元混搭的新文化風,我們應該正視它帶來的改變和影響。

二手家電、家具店林立的台北市廈門街,一如那些被主人「拋棄」,身上留著歲月傷痕的二手家具般,空氣裡凝結了一層灰僕而蒼黃的顏色。

 



在滿是舊家具的騎樓穿梭,鑽進一棟暗黑的舊公寓,一戶人家的大門半掩,隱約傳來兩個口音各異的男子爭吵聲:「每次加班,都你們加班,別人都不用領錢吃飯!」「又不是我決定,你自己去找老闆。」「給我來陰的!」「去你的!」

從爭吵變成扭打……,正擔心會發生流血事件,爭吵鬥毆聲已戛然而止,好像什麼事都未發生過。

這樣火爆的場面,並非真實,卻也反映了台灣勞動環境裡某些現實。這是慢島劇團將於十月首演的新製作《鐵工廠》的戲劇情節:一群操著閩南、客家、泰國、印尼口音的小人物,在一間小小鐵工廠為生活打拚交織出的悲喜故事。

混搭歌舞    演繹弱勢族群心聲

2008年,由一群三十歲上下女性戲劇工作者創立的慢島劇團。團如其名,慢島,希望以沉澱與寧靜的創作,讓行色匆匆的現代人放慢腳步。不愛舉著女性主義的大旗,慢島的作品更多是對於女性身體與情感的關注,2010年,在寧夏夜市卡拉OK店上演的音樂喜劇《月孃》、2012 年以陳淑樺歌曲串連的《夢醒時分》,流轉的是女性的細膩與抒情。

今年,慢島「轉性」了?排出的新戲碼-勞工音樂劇《鐵工廠》,不只劇名陽剛,議題也嚴肅,工殤、逃跑外勞、外籍移工、藍領階級父母與子女價值觀的差異,問題一個比一個沉重。不過,編劇暨導演林欣怡強調:「這齣戲不是搖旗吶喊的社會運動。」慢島以擅長的音樂劇手法,把百鍊鋼變成了繞指柔,用歌與舞跳脫勞工悲情的宿命。

演員們用心排練,希冀演繹出勞工們的真實心境。
《鐵工廠》的誕生,背後有著團長王珂瑤對於故鄉桃園濃厚的情感。做為桃園在地的劇團,慢島不得不妥協於台北藝文資源較為豐沛的現實,「寄居」在廈門街的藝響空間「藝百廈」做為排練據點,但王珂瑤始終想著要為桃園量身打造一齣戲。

緬甸出生,二歲隨家人來台定居在中壢,王珂瑤的成長記憶,桃園,有著多元種族融合的迷人文化氛圍。「小時候,家裡那條巷子住了閩南人、客家人;後來,泰國新娘嫁來台灣,隨著中壢、內壢、龍潭、平鎮工業區的設立,又有外籍勞工移入。到了假日,中壢火車站到處都是外勞,泰國、菲律賓、印尼等異國餐廳隨處可見。」活潑的城市風景,讓王珂瑤相當著迷:「那是一種國際與本土混搭的獨特魅力。」
隨著外籍移工的引入, 台灣街頭也出現混搭多元的景象。

在地觀察    體現勞工生活多面向

藍領及外籍移工的動人肖像,成了《鐵工廠》的原型。骨架有了,還少了人的溫度,劇本成形前,從編劇、導演到演員,透過關係到桃園的泰國及印尼移工宿舍借宿,近距離觀察外籍勞工在台灣的生活實況。

編導林怡欣、協同編劇陳雅柔說,以前對於外勞的印象,大都停留在媒體報導家事看護工受虐的悲情形象,這次的移工宿舍住宿經驗,讓她們發覺,外籍移工離鄉背井到台灣打拚,就像台灣年輕人選擇到澳洲打工一樣,目的只為了賺錢改善生活,悲情並非常態,外籍移工努力工作以及樂天的一面,並未被看見。

劇中飾演泰籍及印尼勞工的凃又仁、羅香菱,抱著忐忑的心住進移工宿舍,剛開始,移工對於意外闖入的陌生者還投以異樣眼光,沒多久就卸下心防,大家以有限的中文字彙加上比手畫腳,天南地北聊起天來,聊家鄉、聊宗教信仰,也一吐不太對外人道的心事。

凃又仁離去前,和一位二十多歲的泰國年輕移工互留電話及FB。移工上網機會有限,但凃又仁總能在FB看到那位年輕人留給他的笑臉及按讚。

第一次挑戰演出外勞,還是逃跑外勞的角色,羅香菱則說壓力很大,她不只到移工宿舍住宿,有時間就往印尼商店及印尼移工聚會的組織跑,聽印尼人交談,感受他們的文化,希望上了台,羅香菱不再是羅香菱,而是隨時處在恐懼壓抑情緒的印尼外勞「海妮」。

好手同台      塑造歌舞劇獨特魅力

七月盛暑,《鐵工廠》開排,除了經常合作的劇場夥伴,慢島邀來已經淡出螢幕多年的歌手賴佩霞出任女主角,飾演一位受了工殤意外的五十多歲單親媽媽陳姐。這齣戲構思初期,將陳姐定位為rocker,王珂瑤說,陳姐,是具有堅強韌性的台灣女性縮影,遇事情不退縮,是不折不扣的rocker。前兩年,她看到賴佩霞參與《陰道獨白》演出,舞台上散發成熟的魅力,是詮釋陳姐的不二人選。

賴佩霞飾演一位勇於承擔、堅持不懈的單親媽媽 ,展現出台灣女性的堅毅。
民國七十年代,曾製作紅螞蟻合唱團《愛情釀的酒》專輯的資深音樂人陳世興,則受邀擔任《鐵工廠》音樂設計,為整齣戲編創了搖滾、探戈、嘻哈等多首不同曲風的歌曲。拷秋勤樂團主唱范姜也首度跨界劇場客串演出,並參與RAP歌曲的創作。

「打電話,打電話,撥出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號碼。……要先打電話儲值,輸入卡片號碼,聲音就帶我飛過海峽,飛回小島上的家……」劇中的《電話卡之歌》,原曲為一位印尼移工參加音樂創作營的作品,這次重新編曲、填詞,生動描繪外籍移工靠著一張電話儲值卡與故鄉親人聯繫,一解思鄉之愁的心情。

另一首《意外常常有》:「(建築工在病床上)上個月在鷹架上,他從六樓摔下去……(食品廠工人在病床上)機器正在捲麵團,捲到他的手臂去……」則以幽默反諷的手法,寫盡勞工在遭遇工殤意外的弱勢與無助。《我還可以工作》則是工殤後的陳姐以及逃跑外勞海妮,不向命運低頭的生命之歌。

慢島為《鐵工廠》下了這樣的註腳:「台式樂觀X泰式樂天的混搭歌舞」,走味的苦澀人生,也能幽默以對,不再悲情。

兒童筆下最特別的世界地圖

 

七月,《鐵工廠》開排同時,林欣怡和王珂瑤也在桃園為新移民及新住民家庭國小低年級的孩子,設計了為期四天的「傳說世界地圖」兒童戲劇遊戲工作坊。透過遊戲、說故事、畫圖,開發孩子們的創造力。 

   

 

這張世界地圖,要從父母的家鄉開始畫起。當林欣怡邀請爸爸媽媽為孩子說枕邊故事時,初期的反應都是「孩子不會有興趣聽吧!」爸爸媽媽沒料到,孩子的想像力是無國界的,儘管他們年輕的生命裡,泰國、印尼、大陸、花蓮、梨山…都是遙遠而陌生,只要父母的故事列車起了頭,總能恣意地奔馳,毫無設限地加油添醋。

一位媽媽和孩子分享小時候在家鄉種菜的經驗,孩子沒種過菜,畫出的「菜園」是一張擺滿豐盛菜餚的供桌;另一位媽媽來自梨山的果農家庭,孩子畫出下雪的山上,住著女巫的城堡;還有一張圖畫著有音階會唱歌的山,七彩湖邊住著會唱歌的魚和長頸鹿。

清代李汝珍寫下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鏡花緣》,林欣怡心中則醞釀一個戲劇創作計畫,有一天,要以孩子天馬行空繪製的傳說世界地圖為藍本,創作出二十一世紀的《鏡花緣》奇幻旅程。

圖片提供:
慢島劇團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1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