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我學設計對社會的貢獻是?——「三重黑色聚落」徐景亭
by 李玉玲想像力+執行力,讓三重工廠也能成為博物館
新北市三重區公所官網這樣介紹三重:民國六、七○,正是十大建設經濟起飛的年代, 1969年,在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先生「客廳即工廠」主張下,三重也全面動起來,小型工廠座落在鄰里巷道間,三步一家五步一間,從事的大多是螺絲、鑄模、點焊、電鍍、車床、塑膠射出等半製成品的工業零件,大規模的產量,撐起了全省機械工業零件的半邊天……。
「黑手創業.白手興家」的三重,鄰里巷道的日常風景:一家捱著一家小型工廠,空氣中隱約飄散著機油的氣味,耳邊則是機器聲響此起彼落的和諧奏鳴。走進聚集著近百家小型工廠的中正北路193巷弄內,一間工業風裝潢的公司隱身在舊公寓一樓,入口處一塊「茂生診所」木匾額,層架上放著各式金屬零件,中央則有個大型迴轉壽司檯……。
這是診所?餐廳?道具租借公司?工廠展示間?
答案:都不是。
這間和工廠街景毫無違和融合在一起的「新住民」,是工業設計師徐景亭創立的「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和周邊動輒幾十年歷史的工廠相比,「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的確是資歷尚淺的新住民,不過,徐景亭花了近十年時間深耕「黑色聚落」計畫,今年,她和青沐設計聯手策畫的「三重黑色聚落-創新實驗場MMSS計畫」,剛獲得2022年金點設計獎整合設計類「標章」認證。
當工業設計遇上黑手工廠學
什麼是工業設計?進入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就讀時,第一堂課老師給了開宗明義的解釋:「小到紐扣,大到飛機、太空梭都是工業設計範疇。」畢業後,徐景亭從設計公司的產品企畫、設計師、藝術家助理,再到大學講師以及後來設立工作室,二十多年的工作資歷,雖然沒設計過飛機、太空梭,但她的觸角從有形的產品設計擴及到整個環境,企圖透過設計手段介入,形塑三重的未來。
生於台中東勢的徐景亭,與三重的連結在2003年,那年她結婚,嫁為「黑手」媳婦,公公在中正北路193巷經營工廠,「當年,迎娶儀式就是在這裡舉行。」徐景亭穿著白色婚紗走進「黑色聚落」,沒有不適應,更多是習以為常的熟悉感。她說,到工廠拜託師傅製作東西,是工設系學生的家常,當時,有一間與實踐大學配合的工廠就在中正北路,徐景亭與先生交往時,知道他家在中正北路開工廠,第一個感覺:「好酷!」
聽老公講述早年三重「黑金」榮景:工廠二十四小時開機,門口停的是雙B轎車……,2008年雷曼風暴、金融海嘯、工廠外移,經濟情勢轉變,訂單銳減,公公的工廠也受波及,心生結束營運的念頭,徐景亭一度滿腔熱血:「我來接。」公公帶著她拜訪同業,她才發覺:「隔行如隔山,工業設計與製造並非同一個世界。」2009年,公公的工廠拉下鐵門,那一年,徐景亭東勢老家由爸爸及爺爺開設的「東海醫院」建築也拆除,她花了幾年時間整理的茂生診所(東海醫院前身)匾額、木櫃、手術燈、椅子等醫院文物,全都搬到三重存放,以老家醫院為名的「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也進駐公公的工廠全新出發。
想像力+執行力,工廠也能成為博物館
提到工廠林立的三重,總有危險、污染、社會底層等刻板的負面印象,對徐景亭卻是「如入寶山」,周遭取之不竭的資源,讓她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實驗。獲得今年金點設計獎標章的「三重黑色聚落-創新實驗場MMSS計畫」,不是瞬間乍現的創意火花,而是徐景亭在中正北路「蹲點」十多年,日積月累沉澱出對於「黑色聚落」新的想像。
初期,徐景亭約集同好,帶著實踐工設系學生,在工作室進行產品或材質開發工作坊,193巷附近的工廠不只是創意得以執行的後盾,也提供設計者靈感來源,應用在服裝、文具、家具、平面等設計。
恰巧,「創客」(maker)風潮興起,原本只是同好交流的實驗場域打響了知名度,徐景亭開始思考:「單靠小小的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聲音太小,需要更全面的計畫,才能扭轉三重零件製造沒落的頹勢,找到新的出路。」
徐景亭帶領學生拜訪工廠,進行「工廠地圖」田野調查,累積日後的合作資源;拍攝「工廠肖像」紀錄片,為三重的歷史留下紀錄。腦海中的藍圖越來越清晰,今年擬訂出更有步驟,關照面更廣的「三重黑色聚落-創新實驗場MMSS計畫」(MMSS包括:製造 Manufacture、材質 Material、分享Share、場域 Space),三月舉辦「MMSS工開廠所:打開工廠」系列活動,邀集空間、視覺、設計、影像等設計者及中正北路近十家協力廠商,攜手舉辦五金、焊接、紡紗、飲食等工作坊。
徐景亭想像「黑色聚落」的未來:以工業製造的傳統為基礎,透過設計整合手法,導入「博物館」人文精神,從教育推廣、產業應用等面相切入,形塑技術與人文兼具的新型態聚落。徐景亭想讓工廠「職人」看到:「代工,只能被動等工作;有了創意,產業升級,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從「家」取材,用設計記錄這些真實的故事
不論是正在推動的三重「黑色聚落」,或是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個重要設計—「東海醫院」展覽計畫,徐景亭創作的最大動力是生命歷程的兩個「家」—三重,是婚後的家;台中東勢,則是永遠的故鄉。
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台中東勢,房屋倒塌,道路隆起,徐景亭利用周末回到滿目瘡痍的故鄉,加入在地青年發起的重建工作,協助社區報編輯及平面設計。然而,愛鄉的熱情終究抵擋不住重建的聲音,震後那幾年,東勢到處都在拆房子,徐景亭沮喪不已:「爺爺、爸爸當醫生還能救人,我學設計對社會有什麼貢獻?」
「東海醫院」雖未倒塌,部分建築受損,徐景亭花了幾年時間整理醫院文物,塵封的記憶不斷喚起:「小時候,東海醫院一樓候診間,滿滿都是人,因為,候診間有一台彩色電視,大家是來看黃俊雄布袋戲…」徐景亭整理的不只是醫院,也是自己:「無力改變東勢,至少可以整理自己的家。」
2002年,徐景亭在東海醫院舉辦裝置藝術展,以家為名的「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成立,徐景亭說,地震讓她體會到:「世事無常,要把握當下。」辦展更多是情感的抒發,但無力改變醫院走入歷史的命運,2009年,東海醫院拆除前,徐景亭又策畫了「打包」工作坊,她笑說:「這是垂死的掙扎,雖然醫院還是拆了,至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那就是:說一個真實的故事,為家留下紀錄。」
東海醫院已成記憶,三重,仍是現在進行式。問徐景亭:「黑色聚落」計畫推動近十年,如果以百步為目標,走了多遠?她想了想:「大概十步吧!」徐景亭心中有個遠大目標:「以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所在的中正北路向外幅射,串連新北現正推動的空軍三重一村文化園區,成為新的『設計村』聚落。」
全球成功的地方創生案例包括:同樣有著悠久金屬製造歷史的日本新潟燕三条地區,2013年開始舉辦「工場祭典」,透過市集、導覽、實作體驗等活動,為產業轉型找尋新出路;曾獲英國透納獎的Assemble Studio,在英國推動的空間改造案例;位於荷蘭Tiburg的織品博物館,將已有百年歷史的羊毛工廠,改造成為教育、設計打樣、研究等多功能服務的織品博物館,都讓徐景亭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衝勁。
徐景亭不諱言,逐漸沒落的工廠製造,加上節節高升的房價,「黑色聚落」面對的挑戰很硬。不過,曾在荷蘭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留學的經驗,她學到的不只是專業,還有荷蘭人樂觀的天性,徐景亭說,與其生氣內傷,不如想辦法克服,「目標就在前方,盡己所能,走就對了。」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