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承租九孔池 珊瑚媽媽復育海花園

by  徐千禾
是人類受到海洋的照顧,海洋不是人類的資產。

原本從事媒體公關業的陳映伶,為了陪伴孩子成長,選擇回到家庭,成為全職媽媽。偶爾帶著孩子到海邊遊玩,沒想到,在後來的幾年間,她玩得比孩子更投入、更瘋狂。

陳映伶(右三戴帽者)擔任海洋教育推廣講師,期望喚起更多對海的討論與重視。陳映伶 / 提供

擔任志工 看見海的美與痛

 

起先她是荒野保護協會的海洋志工,在淨灘活動中,目光被沙灘上的生物所吸引,那股引力就像退潮,一步一步領她深入海洋。

 

她形容,在大海中,熱帶魚群像是一幅游動的畫作;但近幾年來,魚群逐漸減少,於是她成為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志工,參與各類課程,增加對海洋的認識,也開始帶著孩子們來海邊,擔任海洋教育的推廣講師。

(推薦你:島嶼忘了海洋 但Cicada記得)

 

 

一次校外教學活動中,她發現一口廢棄的九孔池,十年之間蔓生的珊瑚,一片繁茂,四周魚群悠游來去。九孔池的主人打算重新整理,和池主商量後,映伶與海科館志工邀集壯丁十幾人前往,打算搬回珊瑚群到館內養殖,卻發現數量太過龐大,根本搬不回來。

 

這給了她靈感。人們在近海捕撈魚群,從事九孔、海膽的養殖,我們不斷從海中擷取所需要的資源,當海洋的生態因為人們對海鮮的需求而受到破壞,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重新種回一點生機?

(推薦你:現代女巫傳說 在漁村魅惑背包客)

 

 

回饋海洋 種回珊瑚生機

 

於是,她成立「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開始了「給我一口九孔池-海洋生態復育計畫」,與海科館的專家學者討論可行性,最後成功地在東北角的海邊承租一口九孔池。從2015年夏天開始培育珊瑚成長,就像在海邊照料著一座花園。一開始先整地,移除過去人為的設施與影響,接著移植珊瑚苗,讓九孔池的生態盡可能回歸自然,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珊瑚在池中產卵,魚群在珊瑚旁出沒。(推薦你:范欽慧 聽見寂靜的力量)

 

 

最大的敵人,是每天隨著潮水漂進池中的垃圾,無奇不有,只能一一清理。此外,保育協會也在池邊豎立告示牌,警告釣客不要侵入,讓魚群自在生長。

 

珊瑚長大,需要時間,映伶有期待,但不著急。海洋教會她順勢而為的重要性。「就像在海中游泳,順著海浪的波動,上上下下,順著它比逆著它更容易游動,也比較不容易暈。」她學習順應海洋的週期,也發現人類追求快速、便利的「文明」,反而造成生態浩劫,所以她漸漸在生活中放慢腳步,儘可能回歸原始、自然,久而久之,對健康、對心理都有正面的提升。

 

先敬畏海 才能親近海

 

映伶對海洋保育的重視,影響了家人、朋友,孩子到海邊玩耍時,會自發性地撿拾廢棄寶特瓶淨灘。映伶說,帶孩子親近海洋時,第一步就要認識海的危險。海,像人的情緒一樣,有時候平靜,有時候暴怒。從小建立對海域的認識,知道如何避開危險,便能盡情地探索海洋的奧妙。

 

 

第二步是觀察的重要性。與其辨認各種生物名稱,不如引導孩子去發現:牠們在哪裡出現?游泳的姿態?身形的特色?例如海蟑螂並非蟑螂、也不是昆蟲、牠的腳有七對……從這些生態樣貌與行為切入,不要急著逃開,海其實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

 

除了小朋友,映伶曾經在推廣活動中,帶領六十幾歲的阿嬤去浮潛。第一次在市場、餐盤之外,接觸魚群,阿嬤說:「原來海裡面的魚這麼漂亮!」那股興奮,讓她感動不已。

 

 

就像自己當初被潮間帶生物吸引,進而站上第一線推動海洋保育。她期待九孔池不只培育珊瑚,更是吸引人們來到海邊的契機。當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海、討論海,聚沙成塔便是翻轉的力量。

 

文明謬誤 海洋不是人類的資產

 

日常生活中如何親近海?映伶建議從最容易到達的地方開始。譬如到淡水,不要只到漁人碼頭、吃海鮮、看夕陽,下去沙灘看看潮間帶生物,或者瞧瞧紅樹林的獨特生態。帶著最愛的人去海邊走走,不要丟垃圾,生物、石頭、沙子都別帶走,多看保育類的相關知識,在吃海鮮的時候,盡可能選擇永續、安全的食物。

 

 

臺灣被海洋環繞,海與人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連結。大多數人並不曉得,建築攪拌水泥所使用的膠,萃取自海藻。關於海洋的信仰,更是深入民間,從媽祖繞境、到東港燒王船,我們習以為常地在海洋的庇護下生活,卻忽略了人與海的關係。

 

聊起在臺灣,不同族群的海洋觀,從阿美族對海洋資源的應用、到泰雅族人將寶螺串在衣服上,映伶提到了海不該被人所擁有的想法。一反「讓我們共享這片美麗海洋」的說法和觀點,映伶認為海洋提供了人們食物、能源、為大地調節氣候,是人類被海洋照顧,但海不該被人擁有。她深切地說:「海的脾氣、個性、潮汐,你永遠都沒辦法去控制它。」

(推薦你:拒絕海景民宿 舒米如妮復育海稻米)

 

陳映伶不斷地思考人與大海的關係。她藉著九孔池孵育珊瑚,希望為海洋帶來新的生機。在近幾次的觀察中,珊瑚已經在九孔池裡慢慢開枝。這些陳映玲種回大海的珊瑚,有朝一日將成為海洋的種苗庫,她殷殷企盼珊瑚群更欣欣向榮,也希望能再增加種類,日後移植到外海,把珊瑚黏回去。聽到這裡,我不禁問她:「怎麼黏?」

 

她只眨眼要我去參與了,就會知道。

 

 

 

圖片提供:
陳映伶

徐千禾

徐千禾

文章 4

生於基隆,一個港口城市,多山、多雨、霧裡探尋人生的詩意與哲理。 花許多時間思考小事情的大道理,努力追尋人生路上的各種變化。近期每天在電腦桌前工作,思緒繞著攝影、藝術、檔案、歷史走;但要說有什麼頓悟總是在下了班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