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投資者眼中的潛力股─創投篇
by 潘潘創業之路必須面對通路、生產等領域,透過數字觀察,有憑有據說話,較容易與外界溝通
市場是殘酷的,從好設計到好生意,中間存在多少盲點與幻滅?鴻海集團創新設計總監于子正清楚指出,「並不是『只要我喜歡』就是好的設計!」美觀與否見仁見智,但是,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可不可以被製造出來?都須經歷一段非常客觀的評估過程。更何況,從創業的角度看,一門好生意不是只有主觀認定的好設計就足夠。
跨出舒適圈 爭取曝光、掌握趨勢
經常受邀擔任創業育成計畫評審的非常木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長李婷瑜,站在創投立場看設計人創業,「大部分連基本能力都沒有!」就她的觀察,雖然很多年輕人想創業,但大多只會埋頭苦幹。創業者身為設計人,如果不懂得跨出舒適圈,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會自顧自地忙到焦頭爛額,對事業經營一點幫助都沒有。
相對地,雖然有些創業者努力增加知名度、吸引創投注目,但太多人陷入「我只缺錢,其它都不缺」的窠臼中,「這其實是錯誤的迷思。」李婷瑜直言,「大部分自認為不缺的,在創投眼中無論是財務、進出貨管理、庫存控制、人力……等專業能力,都缺好多。」
所述有所本 數字會說話
創投並非精通各行各業市場,但懂得透過數字掌握明確訊息。就像好設計與壞設計,人人有自己的主觀認定,「你的感覺與我絕對不一樣,商品賣得好不好,你我的判斷標準也不同。」所以,面對創投的第一步,便是「所述要有所本」。
李婷瑜直接破解資方思維模式,為尋求金援的創業者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攤開營運模式與計畫 創投一定會先了解營運模式,這時,必會連結到獲利模式,以及近程、中程、長程的規劃,就算是3個月、半年的計畫都可以。
二、市場多大?你評估了嗎? 不單憑喜好下定論,而是提出立論基礎,以近來熱門的創意茶包為例,最好從整體市場概況分析,透過需求評估,說明商機何在?
三、數字會說話!功課做了嗎? 早些年,數字資訊很不對稱,但現在有了網路、Google,資訊愈來愈透明,想查一定有資訊;從創業者花多少心思查資料,就可以判斷其認真與用心;臉書按讚粉絲數,或部落格的100萬個會員,都算是數字,就算非正式,也是一種群眾匯聚的資訊或人流痕跡。
尋求Mentor 避免假成長真虧損
李婷瑜很清楚90%的創業者所知有限,「但沒有問題,我們會帶領、引導他們思考:營收數據何來?市調嗎?測試嗎?數字有憑有據,只要一個邏輯性是通的,就有可能被接受。」對創投而言,必需先有設定,才有修正的方向與可能,「沒有人第一次就能百分百預估,不過,花愈多時間在研究上、數字化,對創業者來說是好事,才得以逐漸綜觀市場。」
要創業,自然須放低身段學習,「有時候跟豐富經驗的人對談,三兩下就破解眉角、獲得寶貴意見。」站在創投角度,非常木蘭的唯一資助人張舒眉希望傾聽創業者瓶頸,藉由對談分享傳承創業經驗,「但不是教你怎麼當老闆,而是你自己才是老闆。」
當務之急 串連設計產業
然而,除了創業者經營概念不足,缺乏談判、資金能力之外,設計產業還存在「供應鏈斷層」的結構性困境。李婷瑜認為,當產業鏈完整化,設計師聚焦創意、跳脫少量手工生產,將製造、銷售業務委由成熟專業的廠商平台協助,才能創造規模,把生意養大。
除了《創意集市 掌握虛實通路Show自己》中提到的多家線上設計商品平台,近來很夯的群眾募資平台中,HereO除了群眾募資,同時提供產業端、通路端的上下游整合服務,成了設計師夢寐以求的圓夢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