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有雞陪伴 為老人重拾黃昏樂
by 修瑞瑩養雞當寵物,雞糞養魚、魚糞種菜,同時推廣人道飼養雞蛋。
位於台南仁德的「食二糧」友雞生活計畫基地,鄰近車流繁忙的高速公路;基地裡,老人悠閒地巡視雞舍,撿拾剛產下還微溫的雞蛋,還有母雞漫步在田壤,尋找土裡的小蟲……。
這彷彿古早農村的景象,正是楊環靜友雞計畫的一部分。
38歲的楊環靜,放下旅遊作家的光環,從台北回到家鄉台南,改扮農婦,每天不是開著蛋車賣雞蛋,就是穿梭在農田,研究如何蓋雞舍、養雞。她想在都市與農村建構小型雞舍,由老人以放養方式飼養,雞不僅陪伴老人、蛋還能增加收入,透過收蛋的巡迴人員,又做到老人社區關懷,消費者則吃到人道與健康飼養的雞蛋,一舉數得。(你也會想看:KBG84 平均年齡84歲的偶像團體)
養雞當寵物 復古又創新
楊環靜是念舊的人。她的第一本書《傳統市場-美食旅遊路線》,正是為了留住兒時回憶而寫;第二本《眷村菜市場》熱賣後,採訪與活動邀約不斷,但她無法停止思考食物與人、家鄉及土地的關係,於是決定暫時離開,前往澳州打工。
那時讓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房東竟然在家裡養雞!雞就像是房東的寵物,又有吃不完的蛋。後來看到英國藝術平等基金會在2012年推出的「母雞力量(HEN POWER)」計畫,讓長者在家裡養雞,除了生蛋,還能解孤獨、抗憂鬱,她才開始構思自己的養雞計畫。
靠著多年積蓄當作養雞基金,一年半前楊環靜帶著兩隻母雞「咕嚕」、「咕嚕嚕」回鄉。「沒事為什麼要回家養雞!」雙親從抗拒到把雞當家人。有一次牠們跟著父親出去散步時走丟,兩老因為「雞不見了」而焦急報案協尋,警察還以為是供桌上煮熟的雞被偷,搞了半天才知道是在透天厝裡養的蛋雞;後來「咕嚕」與「咕嚕嚕」自己回家,父母高興地就像找回迷途的孫子一樣。
是雞舍 也是樂齡活動區
爸媽的反應讓楊環靜有了信心。去年透過網路募資開始興建示範雞舍,但找地不順利,又遇上連日大雨沖走一切;直到今年6月,雞隻才開始進駐仁德基地,馬上吸引社區老人家的關注。她還將塑膠水桶切半架高,方便長輩用來養魚及種菜,雞糞養魚、魚糞種菜,重新建立生生不息的循環。
特別的是,基地裡有樂齡活動區,還引進藝術創作,成為社區亮點。長輩在基地裡烤肉、唱歌、養雞、種菜,吸引更多人參觀雞舍。楊環靜表示,雞舍可以有多元複合的型態,例如都會社區適合共同飼養,飼養中心成為老人交流的空間,家中廚餘也可再利用為雞飼料。在農村,可以養在自家或進駐安養機構,讓長輩在適度的勞動中,覺得自己不是完全依賴他人照顧,「還是個有用的人。」
下一步,楊環靜希望能把「食二糧友雞生活」的小雞舍型態推廣到全台灣各地社區。未來還計畫開辦「母雞學校」,讓民眾來學習家庭飼養,學校裡的雞可以「出租」,每隻雞的個性不同,先帶回家試試與飼主合不合得來,如果不行再還給學校。
快樂的雞 才有健康的蛋
興建雞舍的同時,楊環靜也協助人道飼養的雞農販售雞蛋,開著蛋車穿梭傳統市場及假日市集,推廣計畫理念與維持一定收入。不少人潑冷水,質疑:「一顆蛋13元,這麼貴賣得出去?」、「禽流感怎麼辦?」,父母也擔心地問:「賣雞蛋養得活妳嗎?」(你也會想看:為毛小孩謀生機 洪聖雯推動TNR)
任何一門生意都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她說:「這樣的定價雖然比大型雞廠略高,但比許多同樣強調無添加、健康無毒的品牌便宜。禽流感的風險主要來自密集式養殖,社區飼養一個雞舍最多10-15隻雞,禽流感很難橫行。」
楊環靜給自己設定5年時間。路很難走,她自問:「如果不做會怎麼樣?」答案是「很痛苦」。但對於付出與所得,她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投入多少,就當成「買一個不一樣的人生經驗,做一件有意義的利他事」,這樣的堅持漸漸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為支持的力量,她決定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