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李筱瑜 活力鐵人
by 鄒欣寧當你專注在一件事的時候,你面對的就只有自己。
採訪那天,李筱瑜遲了些時候才出現。等待她時,忍不住好奇,「台灣第一職業女鐵人」看起來是什麼模樣?會用什麼方式說話?
俐落短髮、精悍肌肉、不超過160公分的身高,李筱瑜的運動員外型不難認出。她的模樣早隨著「鐵人一姊」的名聲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但,她身上背負的記錄實在太驚人——過去14年間囊括馬拉松、登高、自行車等運動競賽共95座冠軍;25歲轉戰鐵人三項,以業餘選手身分首次參與226公里國際超級鐵人競賽便奪得冠軍,成為第一位取得「世界超級鐵人賽」參賽權的台灣人;接著,在35歲「高齡」正式成為職業三鐵選手,征戰國際各大賽事,繼續創造驚人的表現。
鐵人的意涵
她不只是運動員,更是一名戰果輝煌的鐵人。鐵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曾形容馬拉松跑者是一群擁有和其他人不同種類心智構造的人;他們是進入了「不尋常跑道」的人。那麼,在跑42公里馬拉松之前,得一口氣在海中游泳3.8公里,接著騎180公里的自行車,總共持續運動226公里的人,擁有的又是怎樣的心智構造?
李筱瑜終於來了。雖然,光坐在這裡進行採訪,是沒辦法見識到所謂鐵人身心模式的。但她畢竟給了我們一點蛛絲馬跡。話不多,一旦說話,卻不瑣碎。動作也是,除了偶爾轉轉臂膀,按壓它們,她的肢體語言同樣精鍊。說話和聆聽時,眼神專注,僅只是專注,沒有威脅感,也不熱切,不冷漠,也不迎合。
最早讓李筱瑜感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一個是不愛講話,另一個就是跑步。
她的運動啟蒙者是母親。從小,媽媽每天到公園跑步、打羽球,李筱瑜都跟著,卻不覺自己有運動天分,直到小學四年級的體育課,老師舉辦60公尺測驗,在班上沉默寡言的她輕易跑贏全班,曾被老師懷疑有自閉症的李筱瑜,變成班上的紅人,「原來跑快一點,人緣比較好」,她幽默自嘲。
跑步貫串了她整個運動生命。參加三鐵之前,她是國內馬拉松的長勝軍,幾乎拿遍所有路跑冠軍。直到現在,即使不訓練不參賽,平日也保持運動習慣。連到印度菩提伽耶旅行,也跑,要不是當地交通太混亂讓她打消主意,在佛祖悟道之地長跑,應該會讓她成為朝聖者與觀光客的注目焦點吧。
愛運動,不設限
不過,從一開始李筱瑜就不甘只專注於一項運動,游泳、籃球、田徑、跳遠……,體育的世界裡,原來有這麼多好玩的東西,她樣樣嘗試,小小年紀就不設限,「你要先去做那件事,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
就連運動也束縛不了她。看到體育班學生每天早起訓練,正式上課時在教室裡睡得東倒西歪的模樣,「我不想進到這種班級,就跟教練說我要考美術班。」12歲的李筱瑜,對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態度堅決。除了天天訓練的體育人生,「我想把自己拉開,認識其他人,看看別人在做什麼。」
挑戰自己,挑戰人生
從小到大,李筱瑜一向行動多於言語,「我想做什麼,就會去實現它。我發現很多人會先想這個想那個。當然有時候這樣是對的,但更多時候是你腦子一直跑,結果十年之後,你人還在這裡。」
這樣的價值觀,加上運動員永不停歇的挑戰慾望,將她一路推向職業女鐵人的道路。或許再沒有哪個運動項目能如此貼切她的天性——超越常人極限的長時間和長距離運動,不限於單一項目,而是一氣呵成地完成游泳、自行車、馬拉松。對於已用將近一百個單項冠軍證明自己的李筱瑜來說,成為職業鐵人,在超級三鐵競賽和其他國際高手一較上下,更是無需多想的必然。
「很多台灣人不夠有自信,當別人說這件事不可能,就不去做,可是在我看來,是因為前面沒有人,你才認為不可能;如果我成為第一個人,把這件事實現了,就能把這個經驗帶給其他人,告訴他們:事情並沒有這麼難。」
在沒踏出國門和其他選手一較高低前,李筱瑜也不確知自己到底有多少能耐和勝算。直到2010年,第一次赴海南島參與國際鐵人三項226公里競賽,就獲得業餘分齡組冠軍,她再次以行動證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拿到業餘組冠軍,對一般業餘選手已是最高殊榮,但李筱瑜並不滿足,她將自己成績與職業組選手相比,發現有可能擠進前五、六名,「你就會更想突破,想試試自己的可能性」。
沒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從業餘轉職業,首當其衝的挑戰,是放棄原本工作,花更多時間訓練、參賽。目前國際體壇的三鐵項目採積分制,職業選手必須轉戰各賽事,以積分換取每年世界爭霸賽——夏威夷寇納島的國際226超鐵大賽入場券。但是,無論培訓或參加比賽,都需要高額經費,光是找錢,就讓李筱瑜和一路陪伴她的姊姊李筱娟與經紀人陳惠君煞費心思。
除了經費,最重要的還是運動員自身的身心調適。過去,李筱瑜以賽代訓,藉馬拉松比賽維持體能,成為職業選手後,她減少參賽,到不同國家移地訓練。這些訓練多和各國專業選手一起進行,外有競爭壓力,內有自我期許,和業餘時期的練習不可同日而語。
「最大的調適是,把痛苦視為理所當然。不能有所退縮,因為是你自己選的路。再怎麼苦、跟不上,都要吞下去。吞不下去也得吞。」
對於各種痛苦經驗,她總說得輕描淡寫,甚至夾雜嬉笑,好像那些痛苦的時刻在時間沖刷下,都成了自娛娛人的笑話一則。
早在成為職業三鐵選手前,李筱瑜已多次與常人難想像的痛苦交手。十幾歲時一場車禍,讓愛動的她全身癱瘓,在家躺了一學期。不只身體僵止,李筱瑜的心也一度恐懼到癱瘓。她回憶自己曾把手放入滾燙的熱水中,卻發現起泡的手指沒有感覺。這段受傷的經歷,李筱瑜鮮少深談,就連日後復健成功的奇蹟,她也只淡淡地說,「就是躲著家人自己偷偷練習走路、小跑步,等他們回家,我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直到有一天站起來了,媽媽被我嚇一跳。」
專注,放空,保持無形
不管是冷是痛,一旦上了路,就得把它們融入身軀和心靈深處,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李筱瑜以一個宗教詞彙形容人在三鐵比賽中的狀態,「就像坐禪一樣」。
偶有些片刻,李筱瑜會在心中默誦李小龍說過的一段話: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now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放空心智,保持無形。動如流水,感受水的輕巧與深沉。讓自己像水一樣。儘管將自己鍛鍊得如鋼似鐵,到最後,女鐵人李筱瑜所追求的,原來是水的力量。
↓ TEDXTaipei<2013李筱瑜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