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林育秀 透過保育石虎疼惜土地
by 陳姵穎期盼更多人認識石虎,一同為這塊土地上的動物爭取生存權利。
2013年4月,以13年的光陰,甚至是恩師於大武溪心臟病發離世、學妹顏敏如遭暴漲溪水沖走的「代價」,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野生動物系博士姜博仁,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教授裴家騏等人發表了一篇調查報告,宣告了台灣雲豹的滅絕。這座島嶼上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只餘下石虎了。
辨識石虎 看耳背白斑+額前條紋
拿著血緣極相近、數量更稀少的日本西表山貓玩偶比對螢幕相片,向在場聽眾說明如何辨別石虎與虎斑貓的差異,就在「黑底白斑的耳背」和「從眼頭延伸至額頂白色條紋」這兩項特徵的林育秀,並非一開始就以石虎為研究的主題。研究所時期的她研究蟬的群聚,畢業後參與外來鳥種「白腰鵲鴝」移除工作,而後考入特生中心、進入哺乳動物研究室。是4年前收到一封來自野生動物急救站獸醫的e-mail,讓育秀和石虎結了緣。
石虎的活動時間偏好晨昏和夜間,生性機警,除了現於苗栗當地推廣「石虎米」的屏科大博士生──陳美汀曾進行深入研究外,石虎的確切分布及基礎資料仍相當缺乏,為了更加了解從急救站收容下的五隻石虎,育秀展開一連串的研究工作與調查,包含前往苗栗山區學習、架設紅外線相機,以及與動物園合作進行域外保育研究,且在集集和鄰近地區展開野外調查和個體追蹤調查。
初遇石虎 兩開發案給予震撼教育
除了基礎資料的收集,育秀也深刻體悟到教育的迫切性。研究初始,育秀就碰上苗50線拓寬和台中大肚山華南路兩項牽涉石虎棲地破壞的開發案;苗50線因有恐釀成土石流等影響在地居民身家財產安危的「助力」而暫時擋下工程,至於已動工的華南路,即使在保育人士企盼封路的聲浪下,仍難敵政府所謂「抒解當地車流量」的決心。
參與環評會議的過程讓育秀發現,要解釋一個物種的重要性是何其困難,當利益與保育放上天秤,即使身為人都難逃被犧牲的命運,更遑論石虎和其他無法自行發聲的動物?她亦深覺,要扭轉一個成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實在太困難,於是轉而投入校園的推廣教育,期盼能以下一代的力量改變成人
踏上單騎環島之旅 為石虎而騎
有時老天會忽然給個提示,引領人走向新的方向。一場高速公路上的驚魂,反讓期待環島已久但未成行的育秀,於今年3月26日踏上「為石虎而騎」的14天旅程。此時恰逢切割石虎棲息地的台13線三義外環道將於4月16日送入環保署進行環評大會,北一女高三學生張馨元在Facebook上得知育秀的環島訊息,立刻設法聯繫上她,於4月6日舉辦了「友善環境‧守護石虎──愛石虎也是愛自己和這塊土地」的講座,也意外促成了16日當天環保署門前那場逾千人替石虎請命、讓地方開發案退回重審的小小勝利。
因此,對於特生中心收容的石虎,育秀有著更深一層的盼望;融貫兩度前往西表島了解當地對西表山貓保育歷程的經驗,在成功讓人工繁殖的公石虎集利回歸山林後,野放不那麼順利而又返回特生中心的妹妹集寶,則肩負讓大眾認識石虎的任務,今年7月27日於動物園亮相,為野外石虎代言,特生中心也將於年底推出石虎的紀錄片。
要為環境掀起微革命
平日埋頭研究和行政事務,一到假日就開著車子四處推廣石虎保育的育秀,不只是為了石虎,保育一項物種或一塊棲地背後的原因從來就不是那麼單一,所以她始終把「友善環境」擺在前頭,「如何讓一般民眾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或是拉入不同領域的朋友自發性地加入保育,是我最想推的,也是最苦惱的。」
且戰且走吧,期盼有更多認識石虎的朋友,一同為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動物們,投注一些小小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