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無差別對話,17歲少女的世界公民咖啡館

by  黃士芸

愛麗絲問:「這裡是哪裡?」

「你要去哪裡?」精靈回答。

「我不知道。」愛麗絲說。

「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那麼現在你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精靈下了結論。

 

 

這是集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於一身的英國作家卡羅(Lewis Carroll),在《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一段經典對白。TEDx NTCPA名為「改變—換個角度看世界」為主題的年會上,台東女中的徐靜思同學,以《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開場,18分鐘的演講,敘述自己「改變」的故事,也拋出問題,讓觀眾思考,如何從知道自己身處何處,到確立目標,打破眼前的框架,迎向改變。

 

靜思一身白色絲質襯衫與米色寬褲,腳踩細高跟鞋,自信又從容的演說風格,極具領袖魅力,唯有伴隨笑容時,臉上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才顯出一點小女孩兒的模樣。17 歲的女孩靜思正值人生的花樣年華,除了努力成就往後的人生,她更長期投入志工服務,偕同同伴力量,創造更多開放交流的空間,「從彼此的對話中更認識自己,好像把一塊塊散落的拼圖還原,幫助每個人找到未來的樣貌。」她真誠地分享著。

 

弱勢標籤或成長養分?

 

寶桑國中的班導楊惠如,是靜思投入志工工作的啟蒙,她說,剛入學時,接觸到「富邦青少年圓夢計畫」,學長姊帶著學弟妹一起環島交流,回來後學弟妹負責籌備旅行明信片的展覽事宜,「對我來說是很新鮮有趣的體驗。」靜思回憶。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徐靜思用世界公民咖啡館的方式,討論「如何為我們想要的未來做準備?」汪正翔 / 攝影

有了第一次參與志工活動的良好印象,靜思加入「樂學小屋志工團」,與「臺灣安心關懷家庭協會」合作,利用課餘時間,陪伴輔導身心障礙、或家庭有所缺憾的孩童,靜思的背景,讓她更能同理這些孩子的想法,「例如逃學,可能只因為他們不被理解,而產生的一種宣洩方式。」她看得透徹,貼近孩子,帶來改變。

 

靜思的母親是來自內蒙古的外籍新娘,生下靜思後隨即返鄉照顧雙親,父親長期在中國經商,由卑南族的奶奶,一手拉拔靜思長大。隔代教養、父母分居、新住民子女,這些刻板印象下的弱勢標籤跟隨著靜思,但她卻不感覺匱乏,「身邊還有很多愛我的人。」靜思說,四個未成家、膝下沒有兒女的叔叔們,視自己為親生女兒般栽培,「叔叔們很注重教育,只要我開口學習、買書,從來不曾拒絕。」靜思說來充滿感激。

 

不要讓人小看我們年輕

 

「可能因為媽媽從小就不在身邊,沒有比較的基礎,就不會覺得缺憾。」她說,反而因為缺少父母依賴,讓靜思從小獨立,「像是學校老師交代的事情,都要自己弄懂問清楚,回家才能轉述給奶奶聽。」另一方面,因為家中人口簡單,讓她更珍惜同儕友誼,「做最好的自己,心中有別人。」一直是她對自己的勉勵。

 

國二時,靜思與同學成立「Bausun x Dream x Flying」社團,「Bausun是台東的舊地名,Dream是夢想,Flying代表夢想會帶領每個人越升越高。」她解釋著,社團利用藝術創作、科學、地方導覽與論壇三大面向,舉辦活動,服務人群。在地導覽中,靜思介紹台東的美麗風光,與溫暖的美好人情,「有一次騎腳踏車在路上,突然腳踏車的鍊子掉了,我試了很久卻裝不回去,一位機車騎士路過正準備過紅綠燈,他二話不說將車停在路邊,下車幫忙。」靜思覺得台東人或許沒有積極野心,卻是感恩知足地過著每一天,她希望守護這樣的文化。

 

 

 

臺東沒有任何一間科學館,他們看見這樣的缺憾,決定在校內舉辦「科學創意市集」,號召一百多位志工上網或翻書查資料,設計闖關遊戲,擺設七十幾個攤位,從電學、力學、聲音,到磁力、幾何等,讓大小朋友體驗科學不僅是冷硬的知識,也幫助生活更有趣。活動當天靜思當時擔任「自製冰淇淋」關主,她詳盡解說如何利用液態氮,在鋼杯裡用鐵匙攪拌幾分鐘,即能享用自製的冰淇淋,果然大受歡迎,吸引滿滿人潮。

 

徬徨的時候,對話吧!

 

獨立早熟的靜思在志工活動中學習付出、得到心靈滿足的回饋,似乎沒有「叛逆期」的困擾,卻仍有青少年對未來普遍的不確定感。但她並不坐視心中擔憂阻擋前進的步伐,而是積極籌辦「青少年OST開放空間會議」,以「我們要如何為我們想要的未來做準備?」為主題,用世界公民咖啡館的討論方式,不邀請大牌講師,卻讓每個人都成為主角。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家長、老師,有150位同學與家長共襄盛舉,討論議題不僅是未來的職業選擇,也包含自主學習、「Teach for Taiwan」、制服課綱、談戀愛,甚至婚前性行為、出櫃等,對於感興趣的議題,圍坐成圈圈,加入討論。靜思說,「不會刻意限制敏感的話題,越是避談,越無法清楚認識,反而造成更吸引人的反效果。」「叛逆期」的青少年常無法聽信師長老生常談的勸戒,藉由同儕彼此開放地對話交流,讓每個人更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為未來做準備。

 

 

靜思自己最感興趣的是教育相關的議題,「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的意念、行為,甚至翻轉社會地位,這是很強大的力量。」但在中學時期,教育的美好被掩蓋在升學考試的龐大壓力下。為了釐清學習的動機,讓教育的現實與理想相連結,靜思主動聯繫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導演楊逸帆取得公播權,並爭取到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贊助,與五校學生跨校聯盟,在臺東藝文中心舉辦放映會與工作坊,從學習的本質、多元化學習的可能性,到探討教育的意義,吸引超過五百位同學參與。活動後收到的感謝與回饋,讓靜思確信自己做對了事情,幫助同儕們透過對話,產生力量。

 

與框框相處的方式,不只衝撞

 

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活動與反思,靜思說自己也收穫良多,雖然還在與高中課業磨合,但不會放棄持續學習。現在可以體會課堂上的冷知識,是未來深入某個領域的根基,並非全無作用,例如生物課是自己喜愛的心理學部份入門。「好像以前總要大張旗鼓『破框』,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打破框框的機會,如何與框框和平共處,在各種看不見的框框中,尋找伸展的空間,不被框框限制,或甚至直接跨到框框之外。」靜思說著。

 

關於未來,靜思說想成為被需要的人,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專業,改變別人的人生,目前的志願是法律系,雖然一般認為法律的現實是為了保護懂得法條的人,但靜思相信能走出一條為弱勢發聲的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有夢想才能帶來改變,長大並非一定要放棄夢想,演講末了,靜思以「年輕是優勢,不要讓人小看我們年輕。」勉勵現場觀眾勇於跨出改變的一步,朝夢想邁進。

 

同場加映

陳慧潔:我不會為了畢業證書去念大學

路燈與青蚵嫂笑了:愛台灣的新一代設計力

全台第一間文化銀行,讓環保天燈進化中!

七年級手搖世代,打造只租不賣的青瓢杯

是冷門,也是難以取代:土女時代

圖片提供:
汪正翔、徐靜思、TEDx NTCPA

黃士芸

黃士芸

文章 1

政大新聞系、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BA,從小到大的志願都是藝文記者,卻莫名進入科技產業,正職為電腦公司產品經理,嗜書如癡、嗜酒如命,自從成為兩個孩子的媽,暫緩旅行的腳步,還好有文字可以永遠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