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由小器開始品味生活

by  蘇大偉
用不同的器皿,有不同的心情。小器想要推廣質樸細緻的生活文化。

一推開門,木頭香味撲鼻而來,這裡是「小器日式生活用品店」

面對公園綠地的小器,用一件件器皿招呼往來人們的目光,低調顯露素樸質感。
隔壁的「小器食堂」,則提供道地的日式家常料理,咕嚕咕嚕地進入顧客的胃裡。轉進巷內則有「小器梅酒屋」,光是想著這些順口好喝的梅酒,溫潤地通過喉嚨,就覺得一陣暢快。

這些是江明玉經營的小器生活系列店鋪,結合日用品、餐飲、梅酒,以及赤峰28的花藝、設計與展覽,依據她的直覺,憑藉她的熱情,質樸細緻的日式生活文化介紹給台灣消費者。
江明玉為了讓藝廊看起來大些,重新設計裝潢空間。
小器日式生活用品店系列,在台北與台中已展店9家,她靦腆的笑說,其實並沒有特別計畫要開多少間店,一切都是因緣際會。店面有了、感覺對了,就會努力想辦法調度資金,投入心力與創意,展店新開。

日本生活經驗 起心動念開小器

江明玉以日文系畢業的底子,擅長口說,翻譯的本事也強,原先在電視台擔任對日業務代表,頻繁前往日本出差;之後派駐日本,開始她的旅日生活。那期間她的生活很固定,從住所到公司,每天通勤。日式生活用品的簡約實用有質感,逐漸豐富她的日子。

當時江明玉旅日住處對面,有爿販賣生活工藝作家作品的店鋪。每天上下班經過這裡,她對店內作品產生興趣。有次店內展覽,她買了一件作家(工藝家)創作仿汝窯盤,價格僅二、三千日圓,第一次擁有了手作的器皿。

 

 

 

之後,她為了不同用途,繼續尋找獨特的器皿,吃冰淇淋的,沾醬要用的,料理跟器皿的結合,可以享受其中的奧妙,又不需要花太多的氣力,成為她一個人生活的樂趣。

「用不同的器皿,有不同的心情。」江明玉想把這樣的生活情趣,傳達給台灣人,捨棄一般日式雜貨店進口的工業製品,擺脫觀賞用與實用的差別,強調手做、有限定性的生活用品,同時在價位上追求平價,藉以創造出人與物品的羈絆感。

 

實用為先 創造台灣設計商品

江明玉選擇商品完全以實用為優先考量,她會去參加作家市集或品牌展示會,鎖定某些感興趣的商品,回去沉澱後若感覺仍在,再和對方聯繫。

 

開小器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台灣沒找到喜歡的用品,於是決定自己來開發。她知道自製產品要花長時間養成,需要設計師與顧客都能接觸這些實用的日式雜貨,以觸發創意,進而開發出對的品物。

走訪日本,直接與職人面對面交流。這回拜訪知名的玻璃器皿製作公司「松徳硝子」。
她評估若要做到台灣設計、台灣製造,在目前產業鏈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例如訂製玻璃杯的基本量就要上萬只,工廠才願意接單。所以小器先從台灣設計、日本製造開始;或是先將台灣元素加入某些生活用品當中。她將台灣盛產的熱帶水果如鳳梨的圖案,置入啤酒杯、玻璃杯面,吸引目光,另外在茶葉罐與托特包也採類似做法。結果購買這類台灣意象商品者,反而是以外國觀光客為主,送禮自用兩相宜。

 

 

夫妻分工合作 經營瓶頸當作挑戰

在管理上,江明玉與她的日籍丈夫各司其職,丈夫負責食堂與梅酒屋的經營,她則負責生活用品、作家(工藝家)展覽等業務。

最近她赴日洽公,沒想到某個家具品牌經營者看中她對產品的敏銳和經營理念,有意授權代理。在競爭強手夾擊之下,竟然真的談成。即將踏入家具銷售領域,小器等於又開展新的營業範圍。這顯示小器所累積的口碑受到肯定。她不強迫、不推銷、不說教,只想把生活用品的實用之處,誠懇地推薦給每位消費者。

她不認為展店和經營成功有甚麼特別的關係,她關注的是,這個事業在五年甚至十年後,經營是否順利。一般公司經營三至五年就會遇到瓶頸,而員工人數超過30至50人,也會有人事管理的各種問題。目前小器就遭遇這兩個瓶頸。加上近來日幣大幅跌價,商品定價成為近期營運策略關鍵。

但作為公司經營者,江明玉無懼面對此事,表示將做業種調整,以因應接踵而來的挑戰。

 

圖片提供:
小器生活道具

蘇大偉

蘇大偉

文章 5

就讀高中時玩攝影,曾經夢想拿著Leica當戰地記者,拍出足以留名普立茲獎的歷史一幕。升上大學念的是文史,開始研讀文字,爬梳在故舊檔案紙卷之中,學習怎樣看待這個世界。大學畢業後到出版業當助理一年,深感實力不足,也難捨對文史研究的喜愛,回到學校就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時,清楚認識自己並無繼續深造的潛力,決定重拾利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世界的初衷,先是在電視台工作,後短期任職於行銷公司,倚靠鍵盤跟相機逐步完成夢想。